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大妙招化解孩子心理問題

生活中, 父母往往對自己孩子的發熱、咳嗽、打噴嚏過於關注了。 無可厚非,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 生理疾病的確是頭號敵人。 而單純關注孩子身體狀況是不夠的, 一個真正健康的孩子, 不但要身體健康, 更要心理健康。

那麼, 對於孩子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父母該通過哪些手段進行疏導和化解呢?

一、受屈孩子的安撫

孩子受到委屈時, 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 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 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 這種方法, 在心理學上稱作反射情感。

如, 小勇從幼稚園回家後,

Advertisiment
一直不高興, 媽媽問他出了什麼事, 小勇說:“今天下午, 明明不是我打劉娟的, 可是老師硬說是我打的, 真氣人!”這時, 我們可以接著說:“明明不是你打的, 老師硬說是你打的, 是氣人!”小勇覺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邊的, 氣也就慢慢地消了。

通過這種方法, 可以極大安撫受委屈的孩子, 使抑鬱的情感得到了宣洩, 孩子的情緒便會趨向平靜。

相反,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 一個勁地追問:“老師對你說了什麼?!幹了什麼?!”, “你為什麼不對老師說清楚?!你怎麼這麼蠢?!”

對面這樣追問和責備, 所起到的作用只會使孩子倍感感不滿和委屈, 使孩子負性情緒的能量成倍地增長, 可以說父母的這種解決方法無疑等於火上澆油。

Advertisiment

2、允許孩子自然流露各種情緒

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是毫無掩飾的, 他們敢愛、敢恨、敢說、敢笑, 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種優勢, 一種使得孩子能及時宣洩各種情緒能量的優勢。 他們自然流露這些情緒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 只要不擾亂別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不傷及別人, 就沒有什麼對和錯之分。 並且我們要鼓勵孩子他們這樣做。

發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當然, 這裡所提倡的情緒宣洩, 必須區別於以哭鬧為手段去達到某種不合理的需要。

有的年輕父母或者不瞭解情緒自然流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意義, 或者缺乏相應的耐心, 他們往往不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了不良的情緒時, 他們強行地讓孩子自我壓抑, 甚至有的父母還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自然流露。 有的男孩心裡難過時大哭不已, 往往會遭致父母們的譏笑或者壓制:“男子漢也哭, 羞!羞!!羞!”、“男子漢要堅強, 不許哭!”如果長期地經常這樣壓抑自己或者受到壓抑, 最終將會使孩子不堪重負, 而導致心理失衡, 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態發展。 孩子的殘忍行為、強迫行為、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等等, 很多時候就是其內心的緊張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或者正當的宣洩而造成的。

3、玩具也存在心理問題矯治功能

玩具不僅有玩耍功能, 還能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Advertisiment
因此,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玩具。

1)積木、棋類、串珠
玩這些玩具, 需要“心靜”, 因此能讓孩子改變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問題。 經常玩這類玩具, 有利於培養毅力和注意的堅持性。 而這些玩具, 對於那些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來說, 會更容易令他們沉迷於此, 而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 孩子越是沉迷于此, 他們就越發變得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

2)製作性玩具
製作玩具可以糾正孩子急躁的脾氣。 孩子性情暴躁, 做事毛手毛腳, “破壞性&rdqu

o;很強, 他們如果自己動手製作各種各樣的玩具, 會慢慢培養耐心、細緻、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 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

3)新奇玩具
給內向的孩子買些特別“好”的玩具,

Advertisiment
讓其有“資本”吸引其他孩子, 並從中獲得與人交往、分享的快樂。

4)動態玩具
給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 提供動態的玩具, 如慣性玩具、聲控玩具等, 讓他們在輕鬆、自由、不受壓制的遊戲氛圍中追逐汽車、飛機、坦克, 踏著童車四處轉, 並和小夥伴一起共同操作, 使用同一玩具。

另外, 有些孩子存在著某些心理行為問題, 這時我們可通過遊戲方式進行矯治, 例如:糾正孩子怕黑的遊戲, 將房間裡的燈全關上, 在黑暗中進行搶球比賽, 看誰搶得多。 多次活動後, 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