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起來看看家長怎樣當好“父母官”

談到管孩子, 家長有吐不完的苦水, “我們寶寶太好動了, 我吼他也不行!”“我們家孩子不喜歡畫畫怎麼辦?”“……諸如此類, 這個“管”字含義十分豐富, 但是大體都是孩子的一些瑣事令自己不滿意。 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呢?本來孩子真的沒這麼多事, 但是在“6+1”的高度關注下, 孩子應該被管的事越來越多?似乎父母這個“官”的職權越來越大, 煩惱也越來越多……

孩子毛病都是管出來的

生活事無巨細地管孩子, 使得五六歲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 上小學了不會穿衣服, 上中學了還由父母收拾書包, 上大學了仍需要大人給洗衣服……這種“保姆式”的管,

Advertisiment
使孩子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 喪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有的父母甘當孩子的“拐杖”, 陪孩子讀書, 幫孩子做作業, 不惜重金為孩子請家教……在父母如此不辭辛苦、忘我的付出之中, 孩子自幼便養成了依賴性。

許多家庭中, 管孩子的父母很累, 被管的孩子很煩, 父母對孩子管得越多, 孩子身上的毛病越多, 親子關係越是緊張。

為什麼父母熱衷於事無巨細地管孩子呢?專家分析認為, 不少父母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企望孩子時時處處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結果使得已經有了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受到傷害, 父母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 卻管不了孩子的心。

專家認為, 在家庭教育中,

Advertisiment
家長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 孩子就會想不周全, 而在家長的“周全”當中去享受;家長事事“不管”則能調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 而且這樣做下去, 孩子就越來越能管好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說, 寓“管”於“不管”之中, 才是最好的管。

家長自己要學習

父母發現孩子的問題之後, 一般會怎麼辦呢?調查發現, 63.7%的父母會“和孩子聊天談心, 和孩子一起找辦法”。 11.8%的父母會“和老師溝通, 希望老師幫助”。 9.6%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5.8%的家長會“和其他家長、親友或同事說一說, 希望他們出主意”。 5.6%的父母“自己想辦法”, 還有3.5%的父母會“看家庭教育方面的電視節目, 報刊, 或者請教專家”。 這樣的結果令人喜憂參半。

孩子要取得好的成績需要學習,

Advertisiment
要做好家庭教育, 家長同樣需要學。

隔代教育怎麼管

老人帶孩子有好有壞, 主要看你怎麼查漏補缺, 就能一箭三雕, 老人、孩子和家長都滿意了。

查漏:對孩子過於溺愛。

補缺:老人要把養育的態度從單純的“疼”轉化為“教”, 對孩子要滿足有限。

查漏:隔代教育演變為“親子隔閡”。

補缺:為親子間的交流創造機會, 重視“父母之愛”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作用。

查漏:老年人體力有限。

補缺:年輕父母要特別注意補充給孩子的戶外活動。

查漏:父母一個要求, 祖輩一個說法, 孩子成小“兩面派”。

補缺:注意協調關係, 有分歧私下解決, 不要給孩子造成家庭不和睦的印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