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起來看看中醫治療小兒心肌炎

心肌炎為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炎性病變, 常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
本病可因症狀的表現不同而分屬中醫的各病:以外感起病者, 屬溫病;以心律失常者, 屬心悸、怔忡;以胸悶胸痛為主, 屬胸痹;以心功能不全者, 屬心水、喘證;還有部分屬虛勞厥證。 多發生于兒童及青少年。
中醫認為造成本病原因為正氣不足, 邪毒犯心。 臟腑功能失調是內因, 邪毒入侵是外因。 一方面是正虛的氣血陰陽虧損, 另一方面是痰濕瘀滯。 正邪交爭、寒熱虛實夾雜、病情變化複雜是本病的病理基礎。
中醫辯證治療
1.心氣不足。 主證:面色蒼白、神疲、肢冷、胸悶、動則心悸、血壓低、脈微細或虛數或結代、舌淡、苔薄白。
Advertisiment
治法:益氣固脫, 回陽救逆。 方藥:參附湯。 紅參5~10 克, 附子5 克。 方解:人參大補元氣, 附子溫壯真陽, 二藥合用, 大溫大補, 回陽救月兌。
2.心血不足。 主證:頭暈、目眩、乏力、面色不華、心悸、舌質淡、脈細數而弱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血, 安神定志。 方藥:歸脾東加減。 黨參10 克, 北芪10 克、當歸5 克、白術10 克、茯神6 克、酸棗仁5克、元肉8 克、遠志3 克、木香5 克(後下)、炙甘草3 克。
方解:參芪術草甘溫補脾益氣;茯神、遠志、棗仁、元肉、當歸甘溫酸苦, 養血補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 使補而不滯。
3.氣陰兩虛。 主證:低熱、顴紅、心悸、夢多、心煩、頭目眩暈、耳鳴、舌質紅薄白、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養血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
Advertisiment

太子參12 克、元參8 克、麥冬8 克、五味子5 克、丹參10 克、茯苓10克、遠志5 克、生地10 克、當歸4 克、酸棗仁4 克、桔梗6 克。
方解:生地、元參壯水制火, 丹參、當歸補血養心, 人參、茯苓益心氣, 遠志、柏子仁養心神, 天冬、麥冬增陰液, 棗仁、五味之酸, 斂心氣之耗散, 桔梗載藥上行為使。
4.陽虛氣滯。 主證:胸悶心悸、神疲乏力、肢冷、舌淡紅有齒印、脈結代或沉遲。
治法:通陽安神。 方藥:瓜蔞在白桂枝東加減。 瓜簍皮10 克, 薤白5 克, 桂枝2 克, 枳實6 克, 附子5 克, 赤芍5 克, 龍骨20 克, 牡蠣20 克, 炙草3 克。
方解:瓜蔞皮開胸散結、暢氣滌痰;薤白滑利通陽, 行氣止痛;附子、桂枝溫運通陽, 枳實、赤芍助行氣活血止胸痛, 龍骨、牡蠣、炙草固攝正氣以安神。
5.氣滯血瘀。 主證:心悸胸痛、胸悶不舒、呼吸困難、唇甲青紫、舌暗紫或邊尖有瘀點、脈結代。
Advertisiment

治法:活血化瘀, 行氣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東加減。
當歸5 克, 生地15 克, 桃仁5 克, 紅花3 克, 枳殼6 克, 赤芍6 克, 柴胡6 克, 桔梗6 克, 川芎5 克, 甘草3 克, 元胡6 克。
方解:當歸、生地、赤芍、川芍養血活血, 柴胡、枳殼、桔梗、甘草開胸解鬱;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元胡行氣止痛。
心悸經驗方:
柴石英12 克, 珍珠母30 克, 牡蠣30 克, 丹參12 克, 靈磁石12 克, 菖蒲5 克, 葛根15 克, 五味子10 克, 麥冬12 克, 炙甘草10 克, 川芎6 克, 桂枝6 克。 本方對功能性期前收縮及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傳導阻滯療效較好。
相關用戶問答
  • 5回答

    中醫治療小兒麻痹有效嗎?

    如果是小兒麻痹後遺症,兒童肌肉萎縮,發育不良,可以配合中醫的針灸刮痧治療,改善血液迴圈,促進生長。具體情況可以諮詢醫生採取哪種方式更好。 [詳細答案]

  • 1回答

    哪些藥物常用于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症?

    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症是需要對症下藥的,在此介紹目前常用的幾種藥物及其對應症狀。理中丸適用于小兒因為食用生冷食物,傷及脾胃,中焦虛寒,脘腹疼痛,肢體倦怠,手足不溫,噁心嘔吐,口淡不渴,喜熱飲,大便稀溏(... [詳細答案]

  • 1回答

    泗陽縣有中醫治療小兒支氣管炎

    您好,小兒支氣管炎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病症後病毒未被完全清除,出現病毒下移而產生支氣管炎發作的。支氣管炎一種常見的兒童病症,發病率較高。感染病菌、細菌、過敏源等都有可能引起小兒支氣管炎症。所以建議家長...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症一般用什麼藥?

    致病用藥,需要對症,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症也不例外。1.脾胃失調型:表現為食欲差,面色黃,時有腹痛,大便乾燥,舌淡,苔少,脈細弱。治以運脾開胃。常用蓮子肉、蘇梗、佛手、砂仁等藥物。2.脾濕氣阻型:表現為...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症有什麼方法?

    中醫可以通過推拿按摩治療小兒厭食症,需要對症治療:(1)乳食壅滯型的,需要消食導滯。建議可以進行推拿,即清板門100次、逆運內八卦100次、推四橫紋100次、捏脊6遍、退六腑100次、揉合穀100次...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