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目十行的故事

1 一目十行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非常愛好文學, 他的第三個兒子蕭綱, 從小聰明伶俐, 四歲開始識字讀書, 到六歲時, 已經會寫文章了。

兒子這麼好學, 梁武帝當然很高興。 有一次, 他特地把蕭綱叫來要他做一篇文章, 考考他。 蕭綱毫不怯場, 不慌不忙地提筆就寫。 不一會兒, 寫成了一篇聲韻和諧、辭藻華麗的駢文。 梁武帝一看, 不由喜上眉梢:“你這孩子呀, 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東阿王是三國時文學家曹植的封號, 他以才思敏捷著稱。 隨著年齡的增長, 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 閱讀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讀書的速度驚人,

Advertisiment
能夠“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讀通十行的內容, 而且記憶力超強。 蕭綱的文才很好, 但因為長期住在深官, 不知民間的疾苦, 所以他的詩, 文字輕靡(mǐ)濃豔, 被後人稱為“宮體”。

2 一目十行資料

【注音】yī mù shí háng

【解釋】人們用來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

【出處】《梁書·簡文 帝紀》

【簡介】“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 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 據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 書十行俱下”的。 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 阮元編印過不少書, 常常 請一個叫嚴傑的人幫他校對, 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 館我日最 長, 校經校文選, 十目始一行。 ”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 嚴傑當時 是住在阮元家裡的。 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 如果片面求快, 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 過去了。

Advertisiment
“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 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 出自《梁書·簡文 帝紀》。

【近義詞】十行俱下、一揮而就、不假思索

【成語舉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你說你會'過目成誦', 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