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歲的寶寶有沒有是非判斷能力?

幸孕網網友提問:一歲的寶寶哄他們不哭不鬧就成了, 他們是不是沒有什麼是非判斷能力?

專家解答:您好, 寶寶在懵懵懂懂、咿咿呀呀, 特別是歡笑及發怒時, 已開始了對外界人和事的觀察與認識。

研究表明, 從兩個月開始, 寶寶開始喜歡觀看人的面容。 據觀察, 即使寶寶在生理上困倦或饑餓時, 看見熟悉的面容也會微笑、手足揮動。 這說明寶寶不僅有生理需要而且也有社會性需要。 但有的媽媽忽視了寶寶這種最初的反應, 只是滿足他的生理需求, 對寶寶的無理取鬧也無條件地遷就忍讓, 這樣寶寶就會形成不正確的是非觀,

Advertisiment
養成許多不良習慣甚至影響一生。 因此, 爸爸媽媽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統一是非標準, 在寶寶飲食、排便、睡眠、衛生、禮貌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制度。 嚴格執行並取得全家人的共識與行動的一致。 如寶寶睡醒之後會躺著自己玩, 這就是做得好;如果沒緣由地大哭大鬧, 就是表現不好。 此時, 無論誰都不要理會他, 慢慢寶寶就知道了自己做得不對。 但是, 寶寶還不會說話, 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 只會用哭表示自己的感覺。 所以, 成人要學會判斷寶寶哭的真正原因, 以便及時對症處理。

2、利用表情動作、簡單的語言對寶寶的行為加以肯定或否定。 半歲以後的寶寶, 逐漸對成人用表情和語言表示的稱讚和責備有所反應。

Advertisiment
如小便知道坐便盂了, 爸爸媽媽可以非常高興地擁抱親吻寶寶, 並充滿喜悅地說:“寶寶真的長大了, 真能幹!”等等。 有時, 還可以很溫柔地撫摸寶寶, 獎勵他最喜愛吃的或玩的東西以此來不斷鼓勵強化寶寶正確簡單的是非觀。 當寶寶表現差時, 可以置之不理, 或佯裝怒容以訓斥生氣的語言說:“不是好寶寶, 不喜歡了”等等。 但是成人一定要客觀地評價寶寶的行為, 不能根據自己的心情去判別寶寶的是與非。

3、豐富寶寶的生活。 只有豐富多彩的活動, 才能給寶寶更多的鍛煉機會。 寶寶幾個月時, 可以用音樂、玩具等逗引;稍大一些, 可以帶寶寶多外出活動, 與成人及小夥伴交往, 教寶寶正確的禮貌行為。
Advertisiment
如用動作表示“你好”、“再見”等;教小夥伴不搶玩具;到公園不攀折花木等。 在寶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時, 他也明確了人生的一點點是非。

幸孕網專家推薦:嬰兒寶寶不僅僅只有生理需求

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 培養嬰兒健康的心理, 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 需要一定的規律和秩序, 只要父母能堅持, 孩子一定會以良好的狀態作為回報。

美國心理學家施皮茨經過調查發現, 如果育嬰室不用保育員, 僅採用機械化餵奶, 使嬰兒不與人接觸, 結果嬰兒的生理與心理的發育都受到影響。 後來增加了保育員, 規定了每天抱起嬰兒的時間和次數, 從而使嬰兒解決了皮膚饑餓的困擾, 睡眠、吃奶都較以前有很大的進步, 患病率大大下降。

Advertisiment
因此, 母親和家人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應給予嬰兒必要的愛☆禁☆撫、觸摸和摟抱。

嬰兒是指一周歲內的小兒。 很多人都認為, 嬰兒是最好照顧的, 尤其是前六個月只要讓他吃好睡好就行了。 然而研究發現, 嬰兒不只有生理需求, 還有心理需求, 他們會要求和父母做心靈上的相互交流與溝通。 當他們哭叫的時候希望有人回答, 笑的時候希望有人對著他們笑, 他們希望母親和家人給予愛☆禁☆撫、觸摸和摟抱。

為了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 母親應做到:

1.及時哺乳, 哺乳時要將嬰兒抱起, 並且要一邊哺乳一邊同嬰兒溫柔地說話, 使嬰兒將飽腹感、被抱感、撫慰感同媽媽結合在一起。

2.一歲半以前的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安全感,

Advertisiment
因此母親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 至少在嬰兒出生3個月內, 嬰兒一啼哭, 母親或保育員就應該馬上摟抱他, 給他溫暖和安全感。

3.按照嬰兒的月齡, 準備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畫, 促進其感官的發育。 此外, 動聽的樂曲、歌曲, 成人委婉生動的話語, 均對嬰兒心理發育有良好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