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歲半到兩歲寶寶的認知發展

幼兒雖然具有原始的感知和記憶形成, 可以獲得某些客觀事物的映象, 但屬於具體表現, 缺乏概括性, 且保持時間很短, 不穩定, 所以不能成為想像的附加材料。 在1.5歲~2歲左右, 幼兒才形成具有一定穩定性的表像。 而對表像的加工能力也是在1.5歲~2歲左右。 這種加工能力的產生, 也就是想像的產生, 標誌幼兒的認知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幼兒能通過想像對已有的表像進行加工, 重構新的形象, 用以表現事物的關係和聯繫, 這正是幼兒高級認知功能萌芽的開始, 也是智力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標誌。

Advertisiment
因此, 幼兒的智力開發就是應該促進這種高級認知功能的發展。

想像是幼兒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 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多依靠聯想, 即把當前感知的事物與已有的經驗聯繫起來, 利用以前的經驗理解當前的事物, 這種聯想就是想像的形式之一。 所以想像是幼兒獲得新知識的認知基礎。 沒有想像就沒有理解, 而沒有理解, 就談不上掌握知識。

1歲半~2歲是幼兒感知生活和交往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

1歲半~2歲左右, 隨著語言和思維的逐步發展, 對事物的認識水準逐步提高, 認識的概括化程度也不斷提高。

記憶力進一步發展

1歲半~2歲左右, 幼兒能記住一些日常用品的名稱, 記憶時間更加長, 能記住幾個星期以前的事。

Advertisiment
此外, 這時幼兒記憶發展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是出現了延遲模仿, 即幼兒在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時, 當時並沒有什麼反應, 可是過一段時間後, 卻會出現對先前所見言語或動作的模仿行為。 延遲模仿的出現, 表明幼兒的記憶, 力明顯增強。

此外, 從1歲半以後, 語言開始在記憶中起主導作用, 幼兒逐步地積累、記住大量的詞彙, 記憶時間加長。

表像與表徵的產生

比如1歲前的寶寶在媽媽離開時會哭鬧, 可媽媽離開後一會寶寶就不哭鬧了, 這是因為這一年齡的寶寶還沒發生表徵, 媽媽不在眼前就想不起來媽媽的樣子, 自然就不哭鬧了。 可到1歲半以後, 媽媽離開很久, 寶寶還在哭。 這是因為這時寶寶出現表徵, 腦海中能產生媽媽的形象,

Advertisiment
所以寶寶越想越哭。 可見表徵的出現不但推動整個心理發展, 還使寶寶心理過程內化。

想像初步萌芽, 在幼兒的語言動作中已出現了一些簡單想像成分。

比如, 以前玩玩具時, 寶寶還只是把玩具當成無生命的玩具, 到這時寶寶能給玩具賦予生命, 如會給布娃娃喂水、餵飯等, 在遊戲中加入了想像的成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