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前的孩子是如何發展的

從胎兒出生到一周歲, 這段時間被叫做嬰兒期。 嬰兒期又由新生兒期(從出生到一個月)和嬰兒期(從一個月到一歲)組成。

胎兒, 在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 就馬上感受到了和母體子宮內完全不同的溫度、濕度、光線和氣壓等外界因素的刺激。 因為剛剛出生的寶寶還比較脆弱, 所以對於外面的世界一時難以適應。 所以, 為了保護自己, 新生嬰兒基本上都是處於睡眠狀態。

新生嬰兒從外貌上看, 和成年人是很不一樣的。 尤其是嬰兒的骨骼還沒有硬化, 所以不能豎著抱。 新生嬰兒的骨骼具有特殊的纖維構造,

Advertisiment
能夠讓他快速成長。

新生嬰兒的呼吸道依然處於發展狀態, 呼吸頻率比成人快三倍, 所以, 比成年人需要更多的氧氣。

嬰兒的鼻腔、咽腔、氣管都很狹窄, 輕微的呼吸道感染都會讓孩子的呼吸道受到堵塞。 所以, 新生嬰兒所處的環境中既要保持空氣流通, 又要避免對流風, 防止孩子感冒。

新生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完全要靠母乳生活, 滿五個月以後, 只吃母乳的話營養是不夠的, 因此一定要再吃一些普通食物。 隨著食物成分的複雜化, 嬰兒的味覺、嗅覺也開始發育, 嬰兒感官的發展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六個月後, 孩子開始長牙, 12一14個月長第一臼齒, 15—20個月長犬齒, 20—30個月長第二臼齒, 年幼的學前兒童共有二十顆牙齒。

Advertisiment

不滿一歲的孩子的各種神經結構發展非常迅速, 新生嬰兒的腦重約為390克, 在一歲後, 腦的重量已近900克, 增加了一倍多, 嬰兒大腦兩半球的溝回加多加深。

寶寶一出生是沒有心理活動的, 只有一些無條件反射, 這就是傳說中的本能。 像是觸碰新生兒的嘴唇時, 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吸吮。 新生兒出生後的頭幾天會根據溫度的變化產生泛化性的反應, 刺激一處, 全身都動。 出生兩周後的嬰兒, 才會慢慢地出現條件反射。 寶寶最開始出現的條件反射是母親餵奶的姿勢所造成的。 當這種條件反射形成以後, 媽媽一把孩子抱在懷裡, 孩子就會主動地去尋找乳☆禁☆頭。

形成條件反射是嬰兒心理活動出現的重要標誌。 隨著大腦的發展,

Advertisiment
大腦的機能也提高了。 第二個月的嬰兒就已經出現了分化抑制, 嬰兒可以分辨出甜味。 第三個月的嬰兒會開始有對紅色、黃色以及鹹、甜、酸味道等等刺激而出現不同的反應。 第二個月末與第三個月初, 孩子會對大人有反應, 看到眼熟的人時, 孩子會注視著對方的臉, 有時候還會沖著大人笑。 這是人類嬰幼兒特有的行為, 是孩子和成年人互動的開始。 第七個月的嬰兒, 會開始對響聲、光亮和活動的東西產生定向探究的反應。

隨著大腦皮質機能和全身骨骼肌肉的發展, 孩子的動作也越來越多。 動作和活動本身並不是心理, 它無非是肌肉和骨骼的活動, 可是起主導性的還是孩子的心理。

嬰兒在三個月以前, 手指雖然會往前伸,

Advertisiment
但是總體上是捏緊拳頭的, 有時候就是搖晃一下手罷了。

三個月以後, 嬰兒就會出現一些撫摸動作。 孩子會開始撫摸繈褓或被褥, 會摸一摸自己的媽媽, 也撫摸著自己的小手。 這就是孩子開始進行認識活動了。

四、五個月時, 嬰兒看到東西就想伸手去抓抓摸摸, 但是因為孩子沒有進行過練習, 孩子總是會抓不穩。 到六個月左右, 孩子的動作協調後, 抓東西就穩了。

嬰兒感官開始的抓握動作, 一般不是手指的動作, 是整個手掌一把抓, 到六個月以後, 孩子的手指才開始分開垌, 這才是向真正人類的手的動作發展的第一步。 只有手指發展了, 孩子的手才能靈活運動, 才能拿到更多的東西。

行走動作的發展, 在嬰兒心理發展上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Advertisiment
二、三個月時讓寶寶趴在床上, 他的頭會自己抬起來。 三、四個月時, 寶寶學會了翻身。 五個月時, 在趴在床上的時候可以用手支援上身將胸抬起、腹著地。 六個月時, 就可以一個人坐起來了。 七個月時, 能伏臥著用手腳劃動向後退。 八個月時, 能爬行, 不僅用掌心而且用膝蓋支持, 腹離地, 手腿能成對角交叉活動。 十個月時, 寶寶可以扶著牆, 然後慢慢向前走。 一歲時, 就可以一個人行走。 當然, 因為每個人的不同, 如營養狀況的差異, 以及聯繫的次數等, 這個時間可能不是非常準確。 不過, 嬰兒的獨立行走會使他認識更多周圍的事物, 從而幫助孩子感知、注意、記憶和思維等心理過程的發展。

從出生到一歲, 就到了語言的準備期、或語言開始發生的時期,通常被叫做語言前期。嬰兒一出生就會哭,這是第一次的發音,以後在孩子想要喝奶或者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哭叫。嬰兒在哭叫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鍛煉。

差不多從兩三個月開始,孩子吃飽了覺得很開心的時候就會發出發出“呀呀”的聲音。這其實不算孩子在說話,這僅僅算是孩子一種愉快的自我感覺的表現。

到半歲左右,孩子就能夠發出更多的音了。比方說,ma一ma(媽),ba—ba(爸),da—da(達)等音組。這時候爸爸媽媽能夠發現嬰兒可以使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不一樣的感覺,有經驗的媽媽可以從嬰兒不同的哭聲中分辨出孩子哭泣的原因。

嬰兒這些最初自發發音都是一樣的,這是發音器官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表現出來的,是孩子自己能夠學會的,也是之後學習說話的極重要的基礎。

嬰兒的語言形成是從聽家長的說話而學習到的。因為嬰兒每次感到某種物體(或動作)時,都會聽到家長是怎麼稱呼它的,所以,在孩子的頭腦裡就會建立起關於這個物體(或動作)的形象和詞之間的暫時的聯繫,如媽媽——“媽媽”,拍手——“拍手”等。到七、八個月時,知道聽到這個詞語就會出現相應的反應。不過這只是孩子對於音的反應,還不是對詞的意義的反應。所以,不管“媽媽”還是“母母”,都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媽媽。

從10—11月起,嬰兒會開始知道單詞的意義。比方說,“拍小妹妹”、(拍布娃娃)、“給媽媽”(嬰兒把拿著的東西給媽媽),“再見”(招手)、“歡迎”(拍手)等等。

嬰兒在聽懂單詞以後就會開始和成年人交流,不過,這種語言交際只是在初始階段,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知道的單詞很少,到一歲末才能聽懂10—20個詞。成人語言的指示要配合著動作,如說“拍拍手”時,一面就要做拍手的動作。說“再見”時,要做揮手的動作。

語言和思維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嬰兒的語言發展了,就代表著思維、心理也發展了。

就到了語言的準備期、或語言開始發生的時期,通常被叫做語言前期。嬰兒一出生就會哭,這是第一次的發音,以後在孩子想要喝奶或者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哭叫。嬰兒在哭叫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鍛煉。

差不多從兩三個月開始,孩子吃飽了覺得很開心的時候就會發出發出“呀呀”的聲音。這其實不算孩子在說話,這僅僅算是孩子一種愉快的自我感覺的表現。

到半歲左右,孩子就能夠發出更多的音了。比方說,ma一ma(媽),ba—ba(爸),da—da(達)等音組。這時候爸爸媽媽能夠發現嬰兒可以使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不一樣的感覺,有經驗的媽媽可以從嬰兒不同的哭聲中分辨出孩子哭泣的原因。

嬰兒這些最初自發發音都是一樣的,這是發音器官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表現出來的,是孩子自己能夠學會的,也是之後學習說話的極重要的基礎。

嬰兒的語言形成是從聽家長的說話而學習到的。因為嬰兒每次感到某種物體(或動作)時,都會聽到家長是怎麼稱呼它的,所以,在孩子的頭腦裡就會建立起關於這個物體(或動作)的形象和詞之間的暫時的聯繫,如媽媽——“媽媽”,拍手——“拍手”等。到七、八個月時,知道聽到這個詞語就會出現相應的反應。不過這只是孩子對於音的反應,還不是對詞的意義的反應。所以,不管“媽媽”還是“母母”,都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媽媽。

從10—11月起,嬰兒會開始知道單詞的意義。比方說,“拍小妹妹”、(拍布娃娃)、“給媽媽”(嬰兒把拿著的東西給媽媽),“再見”(招手)、“歡迎”(拍手)等等。

嬰兒在聽懂單詞以後就會開始和成年人交流,不過,這種語言交際只是在初始階段,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知道的單詞很少,到一歲末才能聽懂10—20個詞。成人語言的指示要配合著動作,如說“拍拍手”時,一面就要做拍手的動作。說“再見”時,要做揮手的動作。

語言和思維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嬰兒的語言發展了,就代表著思維、心理也發展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