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愛發脾氣的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對大多數的成年人而言, 即使一生只跟母親發生過一次問題, 心中就會存在一個說話、行為和反應跟童年時期一模一樣的“母親複本”。

我們將容易情緒化的母親, 稱之為“氣象臺母親”, 因為她的情緒就像天氣一樣多變。 其實, 在母親身上的情緒化特質, 也會發生在父親身上。 但因為在心理功能上, 母親是孩子情感依賴的主要角色, 所以在大部分人的童年經驗裡, 相較于父親, 情緒化的“氣象臺母親”對我們的心理影響更具破壞力。

“氣象臺母親”無法調節情感的起伏

母親是孩子心理上的“情感容器”, 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之前,

Advertisiment
調節著他們內在起伏的情感。

當孩子得到一個非常喜歡的禮物時, 會心跳加速、手腳顫抖, 聲音仿佛要自喉嚨衝口而出, 這是一種“興奮性的經驗”;當一個非常心愛的物品壞掉時, 會感覺心臟軟弱無力, 手腳連同五臟六腑都重重地往下沉, 一種酸楚仿佛要奪眶而出, 這是一種“挫折性的經驗”。

一個能幫助孩子調節情感的母親, 在孩子興奮大叫時, 可能會微笑看著, 甚至拍拍他, 直到孩子恢復冷靜;在孩子挫折悲傷時, 可能會抱抱他, 或者溫柔地表示理解。

在母親的協助下, 年幼的孩子不論是興奮或挫折, 內在都將隨著時間逐漸趨向平緩沉穩, 同時開始產生一些心理上的思考空間, 去體會並具象化這些內在感受。

Advertisiment
最後, 隨著心智的成長與成熟, 逐漸理解興奮與挫折背後的意義。 “自我”就是從這個心理上的思考空間慢慢萌芽。

但對母親來說, 自己的情緒要非常穩定, 才能面對孩子的歇斯底里。 如果母親在這過程中也隨之起舞跟著孩子抓狂——孩子的那些極度興奮或生氣的感受, 就會“突然地被切斷”(就像電池突然沒電了一樣, 但歌曲還沒播完, 心裡深感空虛), 成年後就容易因為小事而反應過度或暴怒, 也會特別喜歡接近容易引發我們極端興奮或挫敗的人, 甚至不自覺地成為讓別人興奮或挫敗的人。

這是一種情感調節失衡的現象, 來自情緒不穩定的童年與母親。

“氣象臺母親”強化了興奮與挫折的經驗

W小姐在成年時期,

Advertisiment
有很嚴重的情感困擾, 她覺得自己談戀愛時, 總是“太過”轟轟烈烈:感情正熱時濃情蜜意, 感情受挫時簡直想從懸崖邊跳下去。 回溯她的童年經驗, 記憶裡有一個極端情緒化的母親。

約莫在W小姐四五歲的時候, 母親買了一台鋼琴當作她的生日禮物, 並且送她去學鋼琴。 學琴的第一天回到家, 媽媽熱切地問:“我的寶貝今天琴學得怎麼樣啊?彈給媽媽聽!”W用她小小的手, 笨拙地敲打鍵盤, 誰知手指才滑過幾個音, 母親的掌聲就響起:“哎呀!我的女兒好棒!我的女兒怎麼這麼厲害, 一定是未來的鋼琴家。 ”W很不好意思, 但母親的熱情讓她血液沸騰, 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感。 這是愛, 是肯定, 是一種童年的高☆禁☆潮。

下一周, 剛上完鋼琴課的W才進家門,

Advertisiment
就迫不及待地打開琴蓋敲打琴鍵, 召喚前一周美好的興奮經驗。 誰知, 當她手指才滑過幾個琴鍵, 母親就皺起眉頭說:“你怎麼這麼吵啊!沒看到媽媽在忙嗎?媽媽讓你去學琴就是為了回來吵媽媽的嗎?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不懂事!”W瞬間從期待墜落穀底, 沮喪地回到房間, 把鋼琴課本丟在地上踩踏。 這是討厭、否定的情緒, 也是童年的挫折。

又過了一周, W學完鋼琴回家, 忐忑不安, 經過母親身邊時不斷猶豫:彈還是不彈?此時, 母親說話了:“哎, 回家怎麼都沒有叫媽媽呢?怎麼學完琴也沒跟媽媽說今天學得怎麼樣?”

W終於在母親反反復複、陰情不定的情緒化中瀕臨崩潰。 興奮和挫敗的情感不斷交錯, 這種憂喜參雜、缺乏邏輯的焦慮感,

Advertisiment
讓她不知不覺地染上了咬嘴唇的習慣(把情緒吞回心裡)。 成年後, 這種習慣逐漸轉變為與伴侶的唇槍舌戰, 以及對吃的渴望。

“氣象臺母親”帶給孩子雙重束縛

“氣象臺母親”對孩子最大的心理破壞是:她們製造了一種“雙重束縛”的情感, 一下讓孩子覺得被愛, 一下又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討厭。 在這種情感的夾擊下, 孩子會變得想討好別人(當他們期待興奮性情感出現時), 或者變得叛逆不易親近(當他們預期挫敗性情感會出現時)。 追根究底, 是因為他們已經無法信任別人, 也不再相信自己對情感最直接的反應。

這是一種“一朝被蛇咬, 十年(或者說數十年)怕草繩”的後遺症。 因為心裡的感受度太強, 所以面對任何人時, 都仿佛回到與母親相處的不穩定經驗中。人的內在有一種很微妙的心理機制:越是明知這是人生的困境,就越想要通過重複困境去超越它!漸漸地,那個“別人都很情緒化”的經驗會在生命中不斷重複。其實,真正情緒化的,是那個活在過去經驗中的自己。

各位媽媽們?看到這裡,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是否也曾有過相似的記憶?

但不管童年如何,請正視:過了3歲,我們早就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

小時候興奮地大叫可能會被罵,但現在總可以想辦法找得到地方大叫。小時候挫敗大哭可能也會被罵,但現在有太多可以發洩情緒的運動。我們早已不是小時候的自己,有更多社會資源,甚至有更成熟的心智去問問我們的母親:小時候那樣的你,到底愛不愛我?

問這個問題並不吃虧,因為當我們這麼想的同時,心裡早往負面的地方想了。我們只是沒有勇氣相信,那個過度情緒化的母親,可能只懂得用這種方式愛人而已。

情緒化的母親,常常是活得很辛苦的母親,因為她們感受到的被情感夾擊經驗往往不亞於我們。她們如此對待我們,可能是因為她們也這樣折磨自己。

都仿佛回到與母親相處的不穩定經驗中。人的內在有一種很微妙的心理機制:越是明知這是人生的困境,就越想要通過重複困境去超越它!漸漸地,那個“別人都很情緒化”的經驗會在生命中不斷重複。其實,真正情緒化的,是那個活在過去經驗中的自己。

各位媽媽們?看到這裡,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是否也曾有過相似的記憶?

但不管童年如何,請正視:過了3歲,我們早就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

小時候興奮地大叫可能會被罵,但現在總可以想辦法找得到地方大叫。小時候挫敗大哭可能也會被罵,但現在有太多可以發洩情緒的運動。我們早已不是小時候的自己,有更多社會資源,甚至有更成熟的心智去問問我們的母親:小時候那樣的你,到底愛不愛我?

問這個問題並不吃虧,因為當我們這麼想的同時,心裡早往負面的地方想了。我們只是沒有勇氣相信,那個過度情緒化的母親,可能只懂得用這種方式愛人而已。

情緒化的母親,常常是活得很辛苦的母親,因為她們感受到的被情感夾擊經驗往往不亞於我們。她們如此對待我們,可能是因為她們也這樣折磨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