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悅讀時間】《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7)

簡媜是臺灣的著名作家, 而在《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中, 她不僅僅是一位寫書人, 更是以一位母親的角色在寫著屬於她和孩子的深刻又深情的教育省思錄。 今日起, 將對《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進行精彩連載。 悅讀時間與您相約。

上期回顧:上期提到, 到姚頭丸因為“好學與求知欲”獲得學校嘉獎, 以及作者對比臺灣小學和美國小學的頒獎, 感歎雙方在教育上的不同。

————————————

秋日已深, 院子裡三十多棵樹都已變黃, 幾棵老樹更以先知姿態落盡葉子, 以免雪季來臨承受白色重擔。 年輕的樹還在掙扎, 捨不得落葉。

Advertisiment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姚頭丸的午餐功能表, 進行無聊的對話:“明天午餐你要選什麼?”“噫?我有沒有給你兩塊錢?”“今天找的兩毛五放進罐子了。 ”

看著看著, 才發現十月十九、二十日(週四、週五)兩天不用上學, 連成四天假期。 我這個情報員一打聽, 發現初中高中也放假, 但只放一天。 原來是期中告一段落, 讓老師準備下階段教學工作。 這裡的學校把一學年分成四個Quarter, 不叫上、下學期, 寒假很短只有涵蓋耶誕節、新年假期兩周左右, 與臺灣不同。 一整年過了四分之一, 確實應該喘口氣, 讓老師把“教學精力罐”灌滿, 再與毛頭小兵們展開第二回合作戰。

四天假還是沒功課, 只有Moothart 老師“應觀眾要求”給的兩三頁小作業, 依我看, 用鉛筆凸一凸猶如以牙籤剔牙,

Advertisiment
三分鐘就可以凸好。 姚頭丸果然很快完成, 跑出去跟小朋友打球。 院子裡已有幾個他的球友正在玩橄欖球, 沖過來跑過去的呐喊聲像蜂蜜一樣黏著他的耳朵。 這陣子男孩們不打籃球, 改打橄欖球, 院子草地約五十米長, 夠他們瘋。 最近洗他的長褲很辛苦, 全是草汁泥痕。

放假時應該先做功課還是先玩?

我回想自己念小學時有個不知是好還是壞的習慣, 逢到放假, 喜歡當天晚上就把作業全寫完(請注意, 全寫完), 以保留完整的假期。 碰到寒暑假更不得了, 接連兩三天像加工廠女工趕貨櫃船期一直加班, 從早寫到晚, 幾乎把整本作業簿解決了, 只留下幾處有時間性的以後再補。 為何如此?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事太多了:稻田插秧割稻除草、菜園拔草拔菜、挑水、廚房灶腳煮飯顧火、後院喂雞鴨豬、前院曬穀晾衣卷稻草、背弟妹,

Advertisiment
還要在百忙中每天“撥冗”跟鄰居玩跳房子、跳橡皮筋、辦家家酒或到河裡摸蜆仔, 行程比“行政院長”還忙, 不把功課先“按耐好勢”怎行?我記得有一次被阿嬤派去割草, 我手腦並用, 一面割田埂雜草一面嘀嘀嘟嘟背語文課文, 背得太入神, 沒發現草叢裡有一條蛇, 伸手抓草亦抓到蛇身, 蛇從掌中溜逃, 我嚇得魂飛魄散。

現在的孩子每天都要父母盯功課, 三催四請地, 很不負責, 逢到寒暑假, 作業有一半是父母做的“家庭代工”-老師好像也是出給爸媽做的。 想想我們這一代農村苦命小孩, 誰管你死活呀?求學過程全靠自己摸索、克服、堅持。

Advertisiment
我一直是個對學習感到興趣的人, 父母從未問過、看過、瞭解過我的任何一樣功課, 靠著天生的責任感, 從小學起每天淩晨四點鐘自己爬起來讀書(真是有毛病的小孩), 寒冬亦如此。 天亮之前起床, 看著黎明破曉的感覺令我歡喜異常, 尤其夏季清晨, 稻塍上空氣清新, 露水沁涼, 一面朗誦課文一面聽遠近公雞啼叫, 有獨自一人坐擁天地之感。 (但也留下後遺症, 從此天一亮就完全睡不下去了, 好像太陽的奴隸。 )因此, 我常告訴姚頭丸, 爸爸媽媽的求學過程全靠自動自發, 希望他瞭解, 一個對自己的學習與成長缺乏責任感的人, 是走不了遠路的。

關於暑假作業, 我一直覺得可以更靈活地設計, 難道不能事先與父母溝通允許每人有不同的“作業”?對一個不看書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交給他五本書五部電影當作暑假工作是適合的, 但對一個氣喘兒來說, 最重要的暑假作業就是學會游泳、鍛煉身體不是嗎?

做父母的大概會同意, 暑假作業問題是“引爆親子危機的十大地雷”之一。 我聽過最刺激的個案是, 有個單親爸爸發現兒子暑假作業乾乾淨淨一個字也沒凸, 心裡很氣, 忍著, 按兵不動看這傢伙怎收拾。 開學前兩天, 偷偷去瞄, 還沒開工耶!這爸爸鐵了心要給個教訓, 開學前一天, 他知道這傢伙只剩這天能寫, 故意一早帶孩子開車遊山玩水訪友吃野味, 混到天黑才回家, 讓他嘗一嘗熬夜趕挖雪山隧道的滋味(也有可能得到反教訓, 孩子發覺前一晚趕工真的就夠了,從此變成雪隧專家)。我猜每個孩子多多少少喊過:如果沒有寒暑假作業多好!沒想到這裡的小學居然、居然、居然真的沒有暑假作業,簡直是個天堂。他們太尊重假期,

也太珍惜假期,對一個受過臺灣嚴格學校教育的人來說,這個沒有暑假作業的國家是缺乏競爭力的,是會亡國的。

在這裡,用過晚飯之後,外面氣溫驟降,大約只有攝氏六七度,有時至零度,無法在月光下散步。我們沒電視,只能看書畫畫。我查看姚頭丸書包,看到有個粘得緊緊的信封,只准父母看,裡面裝著兩張紙。

一是“Who we are”自我探索單,這張單是在學校寫的,要學生省思、評估自己較強的幾項特質與較弱之處,加以解釋。單子背後,分別要老師、父母針對學生所寫的自我評估寫下看法與觀察,這份內容會放入學生的檔案夾裡,作為日後教學、研究參考。姚頭丸認為自己的特質是Open-minded,希望加強的是Knowledgeable。

我看著單子沉思了一會兒,學生、學校、父母三方聯手,一起尋找孩子的天賦禮物,探測他未來的天空可能在哪裡。他們很認真看待這件事,重視的程度不亞於學科學習。

另一張是第一個Quarter 的成績單。我覺得很新鮮,沒聽說有期中考試,怎麼這時候有成績單?

翻開成績單,密密麻麻的字,挺複雜的樣子。從成績單的評分項目,可直接掌握學校的教育理想與學習導向。我看了好久好久,終於弄懂每一項背後的真正意義;也開始體會,在這些評量項目的大架構下,一個老師,一個家長,會用什麼眼光看孩子?他們會很快看到這孩子“與眾不同”?還是看到這孩子“不夠與眾相同”?

成績單包含三部分,一是出席情形,二是“超越學科的能力”評估,三是“學科能力”成績。

我們都很熟悉臺灣的做法,期中考試包括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考完,發下考卷,上面有分數,及全班分數等級統計(如一百分,五位;九十分,十六位……),這是我們的期中成績,直接顯示在考卷上,媽媽簽名時難免會嘮叨幾句:“這一題怎麼又錯了?考前幫你複習才問過還叫你背五遍記住,你腦袋瓜都不用的啊!以後考高中考大學怎麼辦?捶你喔!”

這裡沒有所謂的期中考試,但平常每教一段落亦有小測驗,對學習進度盯得緊。學科能力成績應是綜合平日所有表現而評定的,不是只看一次考試。先說學科,有:

一、閱讀。分三項評估:

a. 程度:

評分方式有AG(Above Grade Level,超越年級水準)、G(Grade Level,年級水準)、BG(Below Grade Level,年級水準以下)三等第。

b. 成績:

有五等第,A(Outstanding,傑出)、B(Very Good,很好)、C(Average,平均)、D(Below Average,平均以下)、F(Failing,一塌糊塗)。

c. 努力度:

M 代表Most of the time,指大部分時間很努力。P 代表Part of the time,部分時間。R 代表Rarely,很少。

姚頭丸拿到BG、-A、M(罐頭掌聲放一下)。翻成完整的句子是:閱讀程度在四年級以下,成績是-A,大部分時間都很努力。沒完呢,閱讀課老師還要寫評語:“很高興班上有這樣的學生,要繼續每天閱讀。”

由上可知,程度與上課認真度也列入評量範圍。這是臺灣沒有的。

除閱讀課,學科另有:語言藝術(即文法),拼字,科學,數學,社會(注明這個Quarter 未教),西班牙語,藝術,音樂,體育等。

只有閱讀、語言藝術、數學三門主科列出程度(好狠呐,全年級評比,要是臺灣這麼做,補習班又要躺著賺錢),任課老師必須寫評語(姚頭丸的數學評語是:令人愉快的學生,要多做數學),其餘的只列成績與努力度,沒寫評語。

但音樂、藝術、體育三科另有評量方式,不用ABC 等第,每科各分細項評定,採用E(Excellent)、S(Satisfactory)、I(Improving)、N(Need Improvement)、NA(Not Applicable)、U(Unsatisfactory)六種等第。姚頭丸的音、藝、體三科都是S,滿意的。

姚頭丸受限於英文能力,主要的學科成績等第是-A、B、B、B,語言藝術拿-C(很正常啦,臺灣的英文課較少學文法)。除了閱讀程度在年級水準下,其他都在年級水準。所有學科的努力度都是M,表示“大部分時間都很努力”(罐頭掌聲再放一下)。

對我來說,這份成績單上的M 比其他的ABC 等第還重要,M 是未來,ABC 等第只是可理解的現在程度。換言之,如果他留下來,M 會改變ABC 成績。想來也不容易,他被丟到全然陌生的環境,每天還是開開心心帶兩塊錢搭校車去當一隻認真聽各種雷聲(閱讀雷、數學雷、拼字雷……)的小番鴨,沒抱怨、沒發脾氣也沒愁眉苦臉,做了一天英文操,下了課仍然開開心心。光看這一點,我們做父母的就應該給他三罐掌聲。

學科能力之外,另含“Who we are”探索單的評量,評的是“是否理解中心思想”,姚頭丸拿SE,意為:強。光是學科部分就這麼複雜,要知道一個老師除了教自己班級二十多個學生,還在主科分組課中教到別班學生,粗估至少全年級六十多人約有三分之二會與他交會,老師怎麼當呀?他們不抗議嗎?當初擬定政策時不集體反彈嗎?當然,不反彈的理由之一,我猜因為每個老師都配有一位“學生老師”,雙老師制分工,使政策要求有可能實踐。

但最讓我讚歎的是“超越學科的能力”評量,這部分占了一整頁,不亞於學科成績分量。我逐字逐句看,發覺這部分太重要了,我從來沒想過學校能對每個孩子做這種評估與觀察。

“超越學科的能力”分成五部分:

一,社會能力。二,研究能力。三,思考能力。四,交流能力。五,自我管理能力。

每種能力又細分四五小項加以檢驗,以“研究能力”為例,分為:

a. 能從相關問題中找出研究主題;

b. 能多元地搜集資料;

c. 能有效地傳遞所學知識;

d. 能恰當地運用技術;

e. 能利用圖書館增強學習。

“思考能力”分為:

a. 能學習研讀與主題相關的資訊;

b. 能有效地運用知識;

c. 能省思並且做決定。

研究能力與思考能力的評量,是臺灣教育體制中最缺乏也是最不受重視的,幾乎等上了大學才可能碰到、用到。我非常驚訝他們從小學就在觀察、檢定、訓練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現在我可以理解,一位洛杉磯朋友提到女兒班上以一學年時間讓每個學生自行尋找主題,期末交報告。他說那些孩子好會做,每個人都是厚厚一本。我瞭解這是怎麼一回事了。但我仍要問:為什麼這裡認為研究與思考很重要?為什麼臺灣認為研究與思考不重要?哪一個對?

其他能力對我們而言較不陌生,涵蓋行為、同儕、功課作業等等,比較有意思的是,“社會能力”第一條是:尊重別人及其物品,第二條才是尊重老師。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有效利用上課時間,完成指定作業,服從組織,對個人事物負責,展現自我克制。

五種能力評量方式是:SE(Strongly Evident),DV(Developing),EM(Emergent)。姚頭丸拿SE 或DV。

這份期中成績單像一張尋寶地圖,讓家長看自己孩子像看一座小海島,可推測其礦產、土壤、氣候與漁獲量,但也隱約顯現其宿命的天災。

我跟姚頭丸解釋成績單後,他一手搭著我的肩膀一手叉腰,當場立志:“媽媽我決定了,第二個Quarter 我會表現得更好!”

我說:“好好好,祝你有志者事竟成。你搭我肩膀做什麼?”

————————————

連載預告:下期連載,故事將會說到姚頭丸在美國小學上充滿難度和實用性的選修課,讓作者感歎:“這不是小學,是一所小大學!”

孩子發覺前一晚趕工真的就夠了,從此變成雪隧專家)。我猜每個孩子多多少少喊過:如果沒有寒暑假作業多好!沒想到這裡的小學居然、居然、居然真的沒有暑假作業,簡直是個天堂。他們太尊重假期,

也太珍惜假期,對一個受過臺灣嚴格學校教育的人來說,這個沒有暑假作業的國家是缺乏競爭力的,是會亡國的。

在這裡,用過晚飯之後,外面氣溫驟降,大約只有攝氏六七度,有時至零度,無法在月光下散步。我們沒電視,只能看書畫畫。我查看姚頭丸書包,看到有個粘得緊緊的信封,只准父母看,裡面裝著兩張紙。

一是“Who we are”自我探索單,這張單是在學校寫的,要學生省思、評估自己較強的幾項特質與較弱之處,加以解釋。單子背後,分別要老師、父母針對學生所寫的自我評估寫下看法與觀察,這份內容會放入學生的檔案夾裡,作為日後教學、研究參考。姚頭丸認為自己的特質是Open-minded,希望加強的是Knowledgeable。

我看著單子沉思了一會兒,學生、學校、父母三方聯手,一起尋找孩子的天賦禮物,探測他未來的天空可能在哪裡。他們很認真看待這件事,重視的程度不亞於學科學習。

另一張是第一個Quarter 的成績單。我覺得很新鮮,沒聽說有期中考試,怎麼這時候有成績單?

翻開成績單,密密麻麻的字,挺複雜的樣子。從成績單的評分項目,可直接掌握學校的教育理想與學習導向。我看了好久好久,終於弄懂每一項背後的真正意義;也開始體會,在這些評量項目的大架構下,一個老師,一個家長,會用什麼眼光看孩子?他們會很快看到這孩子“與眾不同”?還是看到這孩子“不夠與眾相同”?

成績單包含三部分,一是出席情形,二是“超越學科的能力”評估,三是“學科能力”成績。

我們都很熟悉臺灣的做法,期中考試包括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考完,發下考卷,上面有分數,及全班分數等級統計(如一百分,五位;九十分,十六位……),這是我們的期中成績,直接顯示在考卷上,媽媽簽名時難免會嘮叨幾句:“這一題怎麼又錯了?考前幫你複習才問過還叫你背五遍記住,你腦袋瓜都不用的啊!以後考高中考大學怎麼辦?捶你喔!”

這裡沒有所謂的期中考試,但平常每教一段落亦有小測驗,對學習進度盯得緊。學科能力成績應是綜合平日所有表現而評定的,不是只看一次考試。先說學科,有:

一、閱讀。分三項評估:

a. 程度:

評分方式有AG(Above Grade Level,超越年級水準)、G(Grade Level,年級水準)、BG(Below Grade Level,年級水準以下)三等第。

b. 成績:

有五等第,A(Outstanding,傑出)、B(Very Good,很好)、C(Average,平均)、D(Below Average,平均以下)、F(Failing,一塌糊塗)。

c. 努力度:

M 代表Most of the time,指大部分時間很努力。P 代表Part of the time,部分時間。R 代表Rarely,很少。

姚頭丸拿到BG、-A、M(罐頭掌聲放一下)。翻成完整的句子是:閱讀程度在四年級以下,成績是-A,大部分時間都很努力。沒完呢,閱讀課老師還要寫評語:“很高興班上有這樣的學生,要繼續每天閱讀。”

由上可知,程度與上課認真度也列入評量範圍。這是臺灣沒有的。

除閱讀課,學科另有:語言藝術(即文法),拼字,科學,數學,社會(注明這個Quarter 未教),西班牙語,藝術,音樂,體育等。

只有閱讀、語言藝術、數學三門主科列出程度(好狠呐,全年級評比,要是臺灣這麼做,補習班又要躺著賺錢),任課老師必須寫評語(姚頭丸的數學評語是:令人愉快的學生,要多做數學),其餘的只列成績與努力度,沒寫評語。

但音樂、藝術、體育三科另有評量方式,不用ABC 等第,每科各分細項評定,採用E(Excellent)、S(Satisfactory)、I(Improving)、N(Need Improvement)、NA(Not Applicable)、U(Unsatisfactory)六種等第。姚頭丸的音、藝、體三科都是S,滿意的。

姚頭丸受限於英文能力,主要的學科成績等第是-A、B、B、B,語言藝術拿-C(很正常啦,臺灣的英文課較少學文法)。除了閱讀程度在年級水準下,其他都在年級水準。所有學科的努力度都是M,表示“大部分時間都很努力”(罐頭掌聲再放一下)。

對我來說,這份成績單上的M 比其他的ABC 等第還重要,M 是未來,ABC 等第只是可理解的現在程度。換言之,如果他留下來,M 會改變ABC 成績。想來也不容易,他被丟到全然陌生的環境,每天還是開開心心帶兩塊錢搭校車去當一隻認真聽各種雷聲(閱讀雷、數學雷、拼字雷……)的小番鴨,沒抱怨、沒發脾氣也沒愁眉苦臉,做了一天英文操,下了課仍然開開心心。光看這一點,我們做父母的就應該給他三罐掌聲。

學科能力之外,另含“Who we are”探索單的評量,評的是“是否理解中心思想”,姚頭丸拿SE,意為:強。光是學科部分就這麼複雜,要知道一個老師除了教自己班級二十多個學生,還在主科分組課中教到別班學生,粗估至少全年級六十多人約有三分之二會與他交會,老師怎麼當呀?他們不抗議嗎?當初擬定政策時不集體反彈嗎?當然,不反彈的理由之一,我猜因為每個老師都配有一位“學生老師”,雙老師制分工,使政策要求有可能實踐。

但最讓我讚歎的是“超越學科的能力”評量,這部分占了一整頁,不亞於學科成績分量。我逐字逐句看,發覺這部分太重要了,我從來沒想過學校能對每個孩子做這種評估與觀察。

“超越學科的能力”分成五部分:

一,社會能力。二,研究能力。三,思考能力。四,交流能力。五,自我管理能力。

每種能力又細分四五小項加以檢驗,以“研究能力”為例,分為:

a. 能從相關問題中找出研究主題;

b. 能多元地搜集資料;

c. 能有效地傳遞所學知識;

d. 能恰當地運用技術;

e. 能利用圖書館增強學習。

“思考能力”分為:

a. 能學習研讀與主題相關的資訊;

b. 能有效地運用知識;

c. 能省思並且做決定。

研究能力與思考能力的評量,是臺灣教育體制中最缺乏也是最不受重視的,幾乎等上了大學才可能碰到、用到。我非常驚訝他們從小學就在觀察、檢定、訓練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現在我可以理解,一位洛杉磯朋友提到女兒班上以一學年時間讓每個學生自行尋找主題,期末交報告。他說那些孩子好會做,每個人都是厚厚一本。我瞭解這是怎麼一回事了。但我仍要問:為什麼這裡認為研究與思考很重要?為什麼臺灣認為研究與思考不重要?哪一個對?

其他能力對我們而言較不陌生,涵蓋行為、同儕、功課作業等等,比較有意思的是,“社會能力”第一條是:尊重別人及其物品,第二條才是尊重老師。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有效利用上課時間,完成指定作業,服從組織,對個人事物負責,展現自我克制。

五種能力評量方式是:SE(Strongly Evident),DV(Developing),EM(Emergent)。姚頭丸拿SE 或DV。

這份期中成績單像一張尋寶地圖,讓家長看自己孩子像看一座小海島,可推測其礦產、土壤、氣候與漁獲量,但也隱約顯現其宿命的天災。

我跟姚頭丸解釋成績單後,他一手搭著我的肩膀一手叉腰,當場立志:“媽媽我決定了,第二個Quarter 我會表現得更好!”

我說:“好好好,祝你有志者事竟成。你搭我肩膀做什麼?”

————————————

連載預告:下期連載,故事將會說到姚頭丸在美國小學上充滿難度和實用性的選修課,讓作者感歎:“這不是小學,是一所小大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