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弟子規》教給我們哪些為人處世之道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 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間的秀才李毓秀, 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和改編, 並將書名改為《弟子規》。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 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為總序, 下分七個部分。 全文共360句, 1080字, 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編纂而成。 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愛, 具體列出了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範。

1、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 孝的第一步是傾聽和瞭解父母的需要, 第二步是按照父母的需求努力實踐。

Advertisiment
“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 須順承。 ”這些並非難事, 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 所以要努力去做。

春節期間, 央視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什麼是孝順”。 一位母親回答:她不要女兒給多少錢, 甚至也不需要她常陪伴, 她期待的孝順是希望女兒能對自己和顏悅色, 因為她怕將來自己離世, 女兒會一生愧疚, 就像她很後悔當初自己對母親太過於任性一樣。 女作家張潔說:在這世上, 愛人可以更換, 而父母卻是唯一的。 所以, 孝順雙親, 刻不容緩, 我們要努力做到最好。

2、善待自己。

古人雲:“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 ”我們的身體、頭髮、皮膚都是父母給的, 如果我們要孝敬父母, 就應善待自己, 好好愛護父母給的這個身體。

Advertisiment
潔身自好, 遠離各種壞習慣, 勿沾染壞毛病。 更不要輕言放棄生命。

3、與人相處懂得謙讓。

《弟子規》提倡對長輩要"孝”, 對平輩和朋友則要“弟"。 所謂“弟道”, 即一種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 最關健是要懂得謙讓。 猴年春晚上趙薇演繹的那首《六尺巷》以及歌曲背後的真實故事, 即是對“弟道”及“謙讓”美德最好的詮釋。

4、出門在外注意禮節。

“或飲食, 或坐走;長者先, 幼者後。 ”意為喝東西吃東西時, 或落座或走路時, 都應該長者在先, 幼者在後。 “對飲食, 勿揀擇。 ”餐桌上, 在座的如有尊長、領導、師長, 不要看到遠處一道自己喜愛的菜, 就不管不顧將其撩過來放到自己跟前, 或者只盯著一兩道菜, 別的菜連一筷子都不伸。 這些禮儀旨在表達對長者的尊重,

Advertisiment
亦是個人修為的體現。

5、重要場合穿著莊重。

《弟子規》中講“冠必正, 紐必結;襪與履, 俱緊切。 ”古人要求帽子要戴正, 紐扣得扣上, 襪子和鞋子都要合腳, 該系帶的要系上。 在當今社會, 大眾穿衣普遍注重舒適, 尤其年輕人更喜歡休閒隨意。 但在面試、工作等場合, 這份衣冠整齊的莊重卻是必不可少的。

6、養成收納和整潔的習慣。

“罝冠服, 有定位;勿亂頓, 致污穢。 ”這是對放衣服做出了要求。 試想, 當我們穿著髒兮兮的鞋或皺巴巴的衣服去別人家裡做客、去辦公室上班, 這難免讓人眼裡心裡添堵, 會質疑你的個人修養。 我們要養成整潔的生活習慣, 衣服鞋帽不應亂塞亂放, 要善於收納整理。

7、不刻意追求自己經濟能力以外的奢侈品。
Advertisiment

《弟子規》的原則是:“衣貴潔, 不貴華。 ”一個人如果穿衣服和自己的身份吻合, 會給大家留下好印象。 會認為你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 你非常明白自己的身份, 也意味著你對自己這個身份底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我們無須追求華麗與虛榮, 一個人的才華和氣質便是自己最好的名片。

8、飲酒需適度。

《弟子規》用一連串嚴厲的語氣對飲酒做了禁令:“年方少, 勿飲酒;飲酒醉, 最為醜。 ”這話在今天看來依然無不道理。 一個成年人如果喝酒不能把握適度的原則, 輕者失態誤事, 重者家破人亡。 對於有駕照的朋友, 則必須做到:開車不喝酒, 喝酒不開車。

9、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

“步從容, 立端正;揖深圓, 拜恭敬。

Advertisiment
”古人向來注重個人的行為修養, 提出“立如松”, 嚴禁抖腿;“行如風”, 謂步伐不要匆忙, 像風一樣輕盈;“坐如鐘”, 坐姿沉穩, 不東張西望, 不手腳亂動;“臥如弓”, 像臥佛那樣右臥而眠。

10、懂得自我節制。

《弟子規》中說到“執虛器, 如執盈;入虛室, 如有人。 ”在無人處, 亦要放端莊, 放尊重, 這是一種自我節制, 讓人養成克制、嚴謹、自律的好品質。

11、冷靜面對、處理問題。

“事勿忙, 忙多錯;勿畏難, 勿輕略。 ”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慌亂, 因為忙者多錯。 同時, 不要有畏難或輕視它的情緒。 最好的狀態是:先存一點畏懼之心, 但非常認真、踏實、仔細地做好準備, 再冷靜處理。

12、遠離是非之地。

“鬥鬧場, 絕勿近;邪僻事, 絕勿問。 ”原意是教導孩子不去接近打鬥、喧鬧的場合, 對那些不正當的、見不得人的、傾向不好的事情, 小孩子不要去產生好奇心。其實對於成人而言,遠離是非之地和污穢場所亦同樣適用。

13、進到別人房間先敲門,得到允許方可進入。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進別人房間或辦公室,要事先敲門或高聲問:XX在嗎?此舉可以提醒主人有所準備,亦是對主人隱私的尊重。“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與此同時,當有人問起你是誰,你務必要將姓名報上,而不是說我——誰又知道你是誰呢?

14、做人要講誠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的就是誠信,巧言欺騙和胡言亂語,誇張、誇大怎麼可以呢?在現代社會裡,守時是一種誠信,“有借有還”亦是誠信。

15、注意說話的分寸。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侫巧。”即說話不要多,應該實事求是,不要巧言矇騙。同時,“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這裡要警惕和戒除三種情況:不要說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語,不要講髒話,不要講庸俗的、流短蜚長、添油加醋的是非話。

16、努力做一個談吐得體、舉止優雅的人。

錢教授送我們十句話:一是“水深流去慢,貴人語言遲”。二是“話不可說絕,事不可做絕”。三是“酒中不語”。四是“氣頭不語”。五是“熟人不語”,當心言多必失,同時亦不能“交淺言深”。六是“邪事不語”。七是“戒穢汙詞”。八是“戒輕諾”。九是“戒話擾”。十是“戒揭短。”

17、不要輕易發表意見或隨意傳播小道消息。

“未見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不是你親眼所見的,或者就算是你親眼所見,但看得並不真切的,就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事情的真相,沒有足夠的把握,沒有確切的瞭解,就不要輕易去傳播。這四句話折射出一種慎重、踏實、負責的人生態度。

18、做一個自信且有高級趣味的人。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言下之意,如果穿得不如別人光鮮、吃的不如別人講究,那不要去比,更不要因此不愉快。“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德學和才藝,如果不如別人,則要奮發圖強,下決心學習。所以,人生在世,像飲食、衣服、身份、財富、社會地位等,皆如過眼浮雲,無須過分在意,唯有內在的才學和品德能陪伴並豐盈自己的一生。

19、正確面對毀譽,交真心朋友。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如果聽到批評就生氣,聽到表揚就歡喜,那麼損友都來接近你,益友就會躲著你。至於何為益友和損友,按照孔子的說法分別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和“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即正直、寬容、博學多才乃三種好友,獻媚討好、兩面三刀、花言巧語則是三類損友。故而,“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20、自己要有真本事,且尊重別人的才華。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真正能讓人信服的不是吹牛說大話,是個人的才華和品德。“己所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你自己有才華不能自私,別人如果有才華,你不要去詆毀。在當今社會,最難做到的是“人有能,勿輕訾”。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才能,哪怕這種才能表面上看起來是多麼微不足道。

21、不當勢利小人,亦不作薄情寡義之人。

“勿諂富,勿驕宜;勿厭故,勿喜新。”意思是你不要看到人家有錢就去討好Ta,獻媚于這種財富,你也不要看到別人貧窮就輕視Ta,自己很驕傲;不要因為過舊就厭棄Ta,不要因為新潮就喜歡Ta。前兩句是我們在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時需遵循的原則,後兩句則特別適用於婚戀中的男女。

22、內心善良,行為端正。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主人在對待婢僕時,行為必須端正。而在現代社會來說,在家裡除了行為端正外,主人不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以減輕家政工作者的負擔。出門在外,在單位在公共場合,我們不亂丟果皮紙屑,保持環境淨美,既體現個人素質,亦是對保潔工作者勞動的尊重。

23、多親近有仁德之人。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什麼樣的人才是有仁德的人呢?錢教授如是說:一是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和博愛的情懷;二是能克制自己的私欲,能依照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來要求和約束自己;三是具備崇高的境界和道德修養;四是智、勇、言兼備,且遵循中庸之道;五是真正的仁者。

24、養成會讀書的好習慣。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此項提倡精讀,一本書還沒讀完時不要惦記著另一本,也不要這本書沒全部讀完就開始讀那本。“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我們在制定學習計畫時不妨寬鬆點,執行計畫時卻應該抓緊。

25、多讀好書,持之以恆。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不是聖賢的書不要看,如果你看了以後會遮蔽你的聰明,損壞你的心志。作為已有判別能力的現代年輕人,我們仍然應多親近經典,多讀有益身心成長的好書。“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是《弟子規》文末四句話,要求每個人都要有一種不自暴自棄的決心和毅力。如此,每一個人都會更接近於自己心目中的聖賢,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小孩子不要去產生好奇心。其實對於成人而言,遠離是非之地和污穢場所亦同樣適用。

13、進到別人房間先敲門,得到允許方可進入。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進別人房間或辦公室,要事先敲門或高聲問:XX在嗎?此舉可以提醒主人有所準備,亦是對主人隱私的尊重。“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與此同時,當有人問起你是誰,你務必要將姓名報上,而不是說我——誰又知道你是誰呢?

14、做人要講誠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的就是誠信,巧言欺騙和胡言亂語,誇張、誇大怎麼可以呢?在現代社會裡,守時是一種誠信,“有借有還”亦是誠信。

15、注意說話的分寸。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侫巧。”即說話不要多,應該實事求是,不要巧言矇騙。同時,“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這裡要警惕和戒除三種情況:不要說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語,不要講髒話,不要講庸俗的、流短蜚長、添油加醋的是非話。

16、努力做一個談吐得體、舉止優雅的人。

錢教授送我們十句話:一是“水深流去慢,貴人語言遲”。二是“話不可說絕,事不可做絕”。三是“酒中不語”。四是“氣頭不語”。五是“熟人不語”,當心言多必失,同時亦不能“交淺言深”。六是“邪事不語”。七是“戒穢汙詞”。八是“戒輕諾”。九是“戒話擾”。十是“戒揭短。”

17、不要輕易發表意見或隨意傳播小道消息。

“未見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不是你親眼所見的,或者就算是你親眼所見,但看得並不真切的,就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事情的真相,沒有足夠的把握,沒有確切的瞭解,就不要輕易去傳播。這四句話折射出一種慎重、踏實、負責的人生態度。

18、做一個自信且有高級趣味的人。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言下之意,如果穿得不如別人光鮮、吃的不如別人講究,那不要去比,更不要因此不愉快。“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德學和才藝,如果不如別人,則要奮發圖強,下決心學習。所以,人生在世,像飲食、衣服、身份、財富、社會地位等,皆如過眼浮雲,無須過分在意,唯有內在的才學和品德能陪伴並豐盈自己的一生。

19、正確面對毀譽,交真心朋友。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如果聽到批評就生氣,聽到表揚就歡喜,那麼損友都來接近你,益友就會躲著你。至於何為益友和損友,按照孔子的說法分別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和“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即正直、寬容、博學多才乃三種好友,獻媚討好、兩面三刀、花言巧語則是三類損友。故而,“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20、自己要有真本事,且尊重別人的才華。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真正能讓人信服的不是吹牛說大話,是個人的才華和品德。“己所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你自己有才華不能自私,別人如果有才華,你不要去詆毀。在當今社會,最難做到的是“人有能,勿輕訾”。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才能,哪怕這種才能表面上看起來是多麼微不足道。

21、不當勢利小人,亦不作薄情寡義之人。

“勿諂富,勿驕宜;勿厭故,勿喜新。”意思是你不要看到人家有錢就去討好Ta,獻媚于這種財富,你也不要看到別人貧窮就輕視Ta,自己很驕傲;不要因為過舊就厭棄Ta,不要因為新潮就喜歡Ta。前兩句是我們在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時需遵循的原則,後兩句則特別適用於婚戀中的男女。

22、內心善良,行為端正。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主人在對待婢僕時,行為必須端正。而在現代社會來說,在家裡除了行為端正外,主人不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以減輕家政工作者的負擔。出門在外,在單位在公共場合,我們不亂丟果皮紙屑,保持環境淨美,既體現個人素質,亦是對保潔工作者勞動的尊重。

23、多親近有仁德之人。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什麼樣的人才是有仁德的人呢?錢教授如是說:一是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和博愛的情懷;二是能克制自己的私欲,能依照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來要求和約束自己;三是具備崇高的境界和道德修養;四是智、勇、言兼備,且遵循中庸之道;五是真正的仁者。

24、養成會讀書的好習慣。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此項提倡精讀,一本書還沒讀完時不要惦記著另一本,也不要這本書沒全部讀完就開始讀那本。“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我們在制定學習計畫時不妨寬鬆點,執行計畫時卻應該抓緊。

25、多讀好書,持之以恆。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不是聖賢的書不要看,如果你看了以後會遮蔽你的聰明,損壞你的心志。作為已有判別能力的現代年輕人,我們仍然應多親近經典,多讀有益身心成長的好書。“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是《弟子規》文末四句話,要求每個人都要有一種不自暴自棄的決心和毅力。如此,每一個人都會更接近於自己心目中的聖賢,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