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別離》| 與孩子遲早都要別離,不如從這6方面教他獨當一面

當孩子剛開始學習系鞋帶時, 看到他艱難的樣子, 你很難忍住不幫他系上;每次女兒一提到她和朋友吵架, 你肯定會馬上跳出來給她建議....

可是, 你是否想過, 這些善意的舉動和建議, 只能幫助孩子解決眼前的問題, 未來生活中還有許多的難題需要他們獨自面對, 如果希望他們那時能夠應對自如, 就應該早點放手, 運用一些技巧讓他們更加的獨立。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事事幫孩子拿主意, 雖然可能會給孩子提供比較保險、舒服的環境, 卻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性。 要知道, 依賴一旦成為習慣, 就很難改掉。

Advertisiment

如果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 就應該讓孩子及早的學會自己做決定。

對孩子來說, 每個小小的選擇都會讓他有機會控制自己的生活, 這些選擇給孩子提供了練習作決定的機會, 價值不可忽視。

只有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 才能讓他們學會思考, 學會對自己負責, 下次做決定時, 變得更加的謹慎。

如果從小沒有經歷過自己作選擇, 將來對職業、生活方式、伴侶等等的選擇就會變得困難。

何況, 如果一直按照家長的意願做選擇, 孩子的生活怎麼會有新意?又怎能獨立並超越你?

我特別優秀的一學姐, 給我講過一句讓她終身受益的一句話, 是她媽媽在她小時候告訴她的“孩子, 如果你不想過你七大姑八大姨那樣的生活,

Advertisiment
她們的話你聽聽就行了, 千萬別當真。 ”

所以, 做父母的, 如果不是僅僅想讓孩子重複你的生活, 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這是培養他獨當一面最重要的一課。

尊重孩子的努力

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獨立完成一件事之後的那種“成就感”。

但是, 很多父母總怕孩子獨立完成不了一件事, 於是就給孩子一大堆建議, 甚至乾脆幫孩子動手。

“算了, 我來吧。 ”“不用, 這個你做不了。 ”

........

這樣一來, 在孩子心裡, 最終取得成功的是父母, 而不是自己, 一旦碰到需要自己獨立面對的事情, 就不知所措了。

父母的責任應該是幫孩子成長, 讓孩子有一天離開我們的時候, 能獨當一面, 而不是代替他去感受, 什麼都幫他去做。

尊重孩子的努力和探索,

Advertisiment
允許孩子不太熟練的去做一些也許在我們眼裡看起來很簡單的事。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 家長實在忍受不了自己站在那裡無動於衷的話, 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 而不是替他做。

把“試試看, 很簡單“換成”這不太容易, 你試試看”, 雖然只是簡單的改變, 但是給孩子帶來的成就感更強, 孩子在做的時候更投入。

對孩子來講, 當他的努力得到尊重, 就會集中精力去自己解決問題。

只有經歷過, 才知道怎麼做;只有去做了, 才會不斷的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 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孩子的努力受到尊重, 才會在遇到事情時, 更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賴別人。

不要問太多問題

“你去哪兒了?”“出去了。 ”

“出去幹什麼了?”“什麼都沒幹。

Advertisiment

生活中這樣的對話隨處可見, 孩子們在沒準備好怎麼回答, 或者不願意回答的時候, 他們的防禦性的回答就是“不知道。 ”或者:“別煩我。 ”

一位媽媽說, 她原來覺得如果不過問孩子就不是一個好家長。 後來驚喜的發現, 如果不狂轟亂炸地問孩子問題, 而是在他想說的時候, 認真地聽, 他就會願意給你說。

問太多的問題孩子會覺得自己私生活被侵犯, 孩子們想說的時候, 自然會和你說。

但是, 也不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能過問孩子, 只是一般問太多的家長都是對孩子控制欲較強的家長。

所以家長要注意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 想清楚自己問孩子的目的是僅僅出於關心還是出於控制干預。

收起自己的控制欲, 多尊重一下孩子的生活,

Advertisiment
他就會更自立。

別急著告訴答案

每個孩子都是喜歡問為什麼的精靈, 常常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

負責任的家長立刻開動腦筋, 絞盡腦汁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

其實沒必要給自己壓力, 通常孩子在提問題的時候, 他們已經在想答案了。 他們只是想讓成人作為一個回應者來幫他們更深入的探索自己的想法。

急於給孩子答案, 就像是我們在替他們做腦力勞動, 對他們幫助不大。

把孩子的問題反問回去, 讓他們進一步的思考, 才是最有幫助的。

比如說:“孩子問, 爸爸, 雨是從哪裡來的?”

家長可以說:“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你是怎麼想到的?”

不急於回答問題, 尋找答案的過程和問題本身一樣有價值。

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媽媽,小狗怎麼看起來無精打采的?”“嗯,我覺得我們可以問問寵物醫生。”

“媽媽,幫我找到鋼琴老師了嗎?”“我還在找呢,你也可以在學校打聽一下,看有沒有好的推薦。”

“媽媽,這個詞什麼意思?”“我也不是特別肯定,我們一起來查查字典。”

........

讓孩子知道不能也不用凡事都完全依賴我們,家庭以外----醫生、書店老闆、學校、同學以及一些工具書等等都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讓孩子懂得,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總能找到説明,外界資源可以提供更多的資訊,而不只是從爸爸媽媽這裡得到答案。

況且,外部資源可以打破父母的水準、視野對孩子發展空間的限制,讓孩子懂的更多,走的更遠。

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生活的很多樂趣來自夢想、幻想、期待和計畫。

“媽媽,我想當工程師。”“你數學那麼差,怎麼可能當上工程師。”

“爸爸,我也想當奧運冠軍。”“就你那小身板,怎麼可能?”

........

孩子有夢想,不管在你眼裡多荒誕、可笑,都別去打擊他,鼓勵他去努力,就好。

如果讓孩子對實現夢想失望,也就讓他們失去了實現夢想的人生經歷。

在這個日新月異、變化神速的時代,父母對一些事情的理解難免會狹隘或者偏頗,但是在這個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時代,別人為的給孩子的人生設限。

不讓孩子失望,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和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努力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比實現夢想更重要吧。更何況雖然他的夢想不被你看好,卻極有可能真的實現。

英國的心理學博士西爾維婭·克雷爾說過,並被《小別離》的爸爸引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既然遲早要別離,就從這6個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獨當一面吧。

“媽媽,小狗怎麼看起來無精打采的?”“嗯,我覺得我們可以問問寵物醫生。”

“媽媽,幫我找到鋼琴老師了嗎?”“我還在找呢,你也可以在學校打聽一下,看有沒有好的推薦。”

“媽媽,這個詞什麼意思?”“我也不是特別肯定,我們一起來查查字典。”

........

讓孩子知道不能也不用凡事都完全依賴我們,家庭以外----醫生、書店老闆、學校、同學以及一些工具書等等都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讓孩子懂得,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總能找到説明,外界資源可以提供更多的資訊,而不只是從爸爸媽媽這裡得到答案。

況且,外部資源可以打破父母的水準、視野對孩子發展空間的限制,讓孩子懂的更多,走的更遠。

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生活的很多樂趣來自夢想、幻想、期待和計畫。

“媽媽,我想當工程師。”“你數學那麼差,怎麼可能當上工程師。”

“爸爸,我也想當奧運冠軍。”“就你那小身板,怎麼可能?”

........

孩子有夢想,不管在你眼裡多荒誕、可笑,都別去打擊他,鼓勵他去努力,就好。

如果讓孩子對實現夢想失望,也就讓他們失去了實現夢想的人生經歷。

在這個日新月異、變化神速的時代,父母對一些事情的理解難免會狹隘或者偏頗,但是在這個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時代,別人為的給孩子的人生設限。

不讓孩子失望,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和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努力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比實現夢想更重要吧。更何況雖然他的夢想不被你看好,卻極有可能真的實現。

英國的心理學博士西爾維婭·克雷爾說過,並被《小別離》的爸爸引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既然遲早要別離,就從這6個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獨當一面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