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逼”著孩子學會獨立後患無窮!

雖然單獨二胎政策已全面放開, 但如今的孩子仍然是獨生子女占多數。 由於家裡只有一個孩子, 所以普遍被溺愛。 別說初中小學的孩子除了學習之外不用做家務或參加其他勞動, 就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 不會做家務, 還享愛著“飯來張衣來伸手”生活的人也不少見。

慶倖的是, 如今已經有一些家長意識到了對孩子溺愛的危害, 於是開始改變傳統的“包辦”教育。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關於孩子自己的 事情, 都交交給了孩子自行解決。 然而,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結果真的是我們期待的嗎?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Advertisiment

過分強調獨立會將孩子推向無助

上了小學的柳丁(化名)在社區裡與一群小朋友玩時, 不知什麼原因被一個大孩子打了。 柳丁媽媽在和別人聊天, 沒有看見發生了什麼, 直到回家後看見孩子臉上有被抓破的傷才問起。

媽媽心疼地說, 媽媽在旁邊, 你為什麼不向媽媽求助呢?柳丁只是沉默不作聲。

媽媽比較信奉“獨立”教育, 一方面為了鍛煉柳丁的獨立性, 一方面擔心將來分床難, 柳丁自從生下來到現在就一直自己睡。 媽媽何嘗不想抱著香香的寶寶入睡呢, 但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媽媽忍住了母性。

柳丁小時候與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或爭執時, 媽媽的理念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孩子們自己來解決。

Advertisiment
所以, 每當柳丁把眼睛投向媽媽, 希望獲得媽媽的幫助時, 媽媽也總是選擇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慢慢地, 柳丁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是自己保護自己, 被打也選擇默默承受。 他已經習慣了不能從媽媽這裡得到想要的保護。

許多教育理念為了讓大家警醒, 常常表現得具有革命精神, 類似的如“夫妻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永遠不要打孩子”、“孩子能做的事千萬不要幫他做”等論斷。 因此矯枉過正是常有的事, 但父母拿來使用時一定要靈活處理, 獨立的培養也一樣。

讓孩子獨立的前提是依賴+支持

獨立的前提是孩子感到獲得依賴和支持, 不健康的獨立就是被迫的獨立, 是不得不面對的獨立。

父母只想著讓孩子獨立, 並未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需求,

Advertisiment
孩子只能自己面對, 別無選擇。

雖然父母是愛他的, 但孩子感受不到, 為了保護自己, 他可能逐漸變得冷漠。

許多孩子心裡有了困擾, 也不會主動求助, 他想要的只是擺脫這些負面的感覺, 而不是去面對。

阻礙求助的原因通常有二:

一是覺得沒人能幫到自己, 因為一直以來, 他們習慣了自己面對, 缺少被支持和幫助的體驗。

二是覺得求助是弱者的行為, 自己的事情搞不定會讓他們自覺無能, 不堅強等。

有的甚至滑向重度精神障礙時還拒絕求助, 有的甚至選擇自殺前均沒有嘗試過求助。

因為自己的脆弱無法坦然向他人袒露, 好強而缺少情感, 通常很難與他人建立高品質的親密關係。

健康的獨立是自感可以依賴的獨立。

Advertisiment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 能夠與孩子一起瞭解分析, 然後鼓勵孩子自己去處理、去面對。

孩子去面對的時候, 他知道背後有人支持, 他的心是溫暖的, 人格相對也更健康。

獨立的孩子會懂得求助

孩子的獨立是建立在前期依賴的基礎上, 並且有更多被支持的體驗, 遇到搞不定的困難時, 他往往也更能主動尋求幫助。

能夠求助真的是強者的行為。

在不少父母的認知和理解中, 獨立如果是寵兒的話, 依賴就像棄兒。 然而, 棄兒往往有我們未覺察的可愛。

不健康的依賴通常通過一味地順從、讓渡權利等, 來獲得他人的幫助、關注、保護、肯定等。

Advertisiment

過度依賴者即使自己實際上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 他也拒絕去做, 而表現得很虛弱無能的樣子, 希望別人來幫助自己。

因為依賴者在被幫助的過程中, 感受到聯結和被愛, 哪怕一直被幫助者罵也在所不惜。

過分依賴者失去自我, 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他把依賴當成目的, 而不是手段。

健康的依賴, 存在於過分的獨立和過度依賴之間。

個體可以平衡親密和自主, 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能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 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

關鍵是並不因此覺得自責和自感弱小低劣。

他能夠充分地信任別人, 敞開心扉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 同時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 這種衝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一個可以健康依賴的個體,通常其友情和愛情都會加深,也更加懂得如何為人父母。因為善於利用各種資源,職場上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身體會更健康,人也更快樂,也更能享受生活。

相對於過分獨立者,健康依賴的內心是充實的、溫暖的。相對于過分依賴者,健康依賴者的內心是有力量的。

健康依賴和健康的獨立相似,只是側重點不一樣。

獨立的孩子會善於利用資源

親子關係是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一個範本,孩子擁有這種被尊重的獨立、同時也能夠可以依靠的體驗,使他將來更可能獲得必要的幫助,善於利用資源。

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裡玩耍。沙箱裡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車、敞篷貨車、塑膠水桶和一把亮閃閃的塑膠鏟子。在鬆軟的沙堆上修築公路和隧道時,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巨大的岩石。

小傢伙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男孩很小,而岩石卻相當巨大。他手腳並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岩石便被他推到了沙箱的邊緣。

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牆。

小男孩下定決心,手推、肩擠、左搖右晃,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

小男孩哼哼直叫,使出全身力氣猛推猛擠。然而,結果卻是岩石再次滾落回來,砸傷了他的手指。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

整個過程,被男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裡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跟前。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沙箱。

健康的依賴是走向獨立的動力。

在不健康的依賴關係中,獲得説明本身就是目的:一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整件事就結束了——多麼安逸,多麼輕鬆啊!

在健康的依賴關係中,獲得的是必要的幫助,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的途徑,是為了下一次能做得更好。在不健康的依賴關係中,尋求幫助是為了逃避挑戰;在健康的依賴關係中,尋求幫助是為了學習和成長。

一個可以健康依賴的個體,通常其友情和愛情都會加深,也更加懂得如何為人父母。因為善於利用各種資源,職場上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身體會更健康,人也更快樂,也更能享受生活。

相對於過分獨立者,健康依賴的內心是充實的、溫暖的。相對于過分依賴者,健康依賴者的內心是有力量的。

健康依賴和健康的獨立相似,只是側重點不一樣。

獨立的孩子會善於利用資源

親子關係是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一個範本,孩子擁有這種被尊重的獨立、同時也能夠可以依靠的體驗,使他將來更可能獲得必要的幫助,善於利用資源。

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裡玩耍。沙箱裡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車、敞篷貨車、塑膠水桶和一把亮閃閃的塑膠鏟子。在鬆軟的沙堆上修築公路和隧道時,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巨大的岩石。

小傢伙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男孩很小,而岩石卻相當巨大。他手腳並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岩石便被他推到了沙箱的邊緣。

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牆。

小男孩下定決心,手推、肩擠、左搖右晃,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

小男孩哼哼直叫,使出全身力氣猛推猛擠。然而,結果卻是岩石再次滾落回來,砸傷了他的手指。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

整個過程,被男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裡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跟前。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沙箱。

健康的依賴是走向獨立的動力。

在不健康的依賴關係中,獲得説明本身就是目的:一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整件事就結束了——多麼安逸,多麼輕鬆啊!

在健康的依賴關係中,獲得的是必要的幫助,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的途徑,是為了下一次能做得更好。在不健康的依賴關係中,尋求幫助是為了逃避挑戰;在健康的依賴關係中,尋求幫助是為了學習和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