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媽“舊”媽大PK 婆媳育兒聽誰?

現在許多80後, 90後的媽媽因為自己要上班, 只能請家裡的老人來幫忙帶孩子。 這時一邊是有多年育兒經驗的長輩婆婆, 一邊是新時代學到的新觀念的新手媽媽。 兩代人的育兒觀到底會發生什麼分歧?有哪些不同呢?

Advertisiment

NO1 寶貝吃飯的時間, 但還是總想玩不好好吃。

婆婆處置:“小乖乖, 奶奶抱你去陽臺上玩, 我們一邊玩一邊吃。 不去陽臺?要進臥室嗎?好吧!”

媽媽處置:“寶貝, 現在是你吃飯的時間, 媽媽給你準備了很好吃的面, 裡面放了菜青、胡蘿蔔和雞肉絲, 過來這裡坐下, 我們快樂的開飯吧!”

PK理由: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這對大人來說很重要, 對孩子來說其實更重要。 為了讓孩子吃飯就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很快孩子就會知道採取最能讓大人就範的招數。 更重要的是, 孩子養不成好習慣, 任性隨意, 想幹嘛就幹嘛, 也許會在午夜時分提出要上公園的要求呢。

Advertisiment

NO2 寶貝玩著玩著, 不小心磕在某處, 立即爆哭。

婆婆看見, 連忙沖過去:“啊呀, 這地方碰到我寶貝了是嗎?奶奶打!”

媽媽:“哦, 媽媽看看, 哪裡痛了。 知道了, 是這裡痛, 讓媽媽幫你輕輕按一按。 下次記住了, 經過這裡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

PK理由:孩子碰傷或者摔倒, 責任肯定是人不是物體。 為了安慰孩子而“責怪”物體, 孩子可能一時因為這樣的安慰而安靜不哭了, 但從此可能養成孩子推脫責任的習慣與性格。 不要小看這樣一個舉動,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NO3 晚上, 寶貝在吃飯, 左一口右一口, 心不在焉。

婆婆處置:“來, 快吃, 吃完了奶奶帶你去上街, 去超市, 買餅乾!”

媽媽處置:“不想吃嗎?媽媽問你:吃飽了嗎?要是吃飽了, 媽媽這就收走。 不過晚上你餓了, 媽媽可沒東西給你吃。

Advertisiment
”確認孩子不想吃, 平靜地收走餐盤, 和孩子遊戲。 考慮改菜單或者調整孩子的進食時間。

PK理由:第一是總用條件“誘惑”孩子吃飯或者做別的事情, 孩子會覺得吃飯睡覺等等全部是在“幫”大人完成。 第二, 就算是孩子, 也不能張口就騙。 都已經晚上了, 奶奶真的打算帶孩子上超市買餅乾嗎?明明做不到就不應該隨便說。

NO4 寶貝要玩小剪刀, 不給便哭鬧, 被爸爸板臉訓斥, 哭得更厲害了。

婆婆處置:“噢, 奶奶的乖乖, 不哭不哭, 奶奶抱!咱們不和爸爸玩!”

媽媽處置:“媽媽知道你很想玩這個剪刀, 但這非常危險, 會割破手, 出血, 很疼!剪刀是剪東西用的, 你看媽媽——示範給孩子看, 你不能玩這個!”

PK理由:老人總是急於護短, 覺得孩子不哭就好了。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哭鬧。 另外, 一個人在實施“教育”, 另一個人應該旁觀, 進行配合, 而不是讓這種教育中斷。

NO5 寶貝玩玩具, 奶奶和媽媽都在陪。 但寶貝好象碰到一點難題, 有些急躁。

婆婆處置:“這個不好玩, 我們玩別的。 ”

媽媽處置:“怎麼了?來, 讓媽媽看看, 哦, 這個東西呀, 得這樣……”——示範給寶貝看, 然後鼓勵寶貝:“來, 寶貝試試看!”寶貝做好了, 媽媽立即鼓掌:“真棒, 寶貝很聰明!”

PK理由:孩子經常是“眼高手低”, 很想做成某件事但還沒有實力, 於是很鬱悶, 表現急躁甚至發脾氣。 回避固然不算錯, 但幫助解決寶貝的問題, 應該會更合適:一方面孩子學會了一樣技能, 另一方面孩促進了親子關係。

婆婆跟媽媽時代背景不同, 在育兒上存在不同的觀點很正常。

Advertisiment
但是不管是婆婆還是媽媽都是為了寶寶好, 都是出於對寶寶的愛。 所以出現分歧時, 要好好溝通, 交流。 新舊育兒觀念其實都各有優缺點, 要取長補短, 求同存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