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恐嚇”會抹殺寶寶快樂天性

媽媽說:“下次你再自己跑掉, 壞人就會把你拐走。 ”聽這句話, 孩子內心惶恐不已。 孩子的反應告訴媽媽, 他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個兒跑出去了。 可這樣會不會抹殺孩子們快樂和好奇的天性呢?

綁架、恐怖事件、性侵犯……想到這些, 危險就似乎離你近了一些, 使你不由自主地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 將他嚴嚴實實捂在自己的雙翼之下。 而這樣“ 護犢”, 是不是就能萬無一失呢?

小威才5歲, 卻已經顯示出對交際的濃厚興趣。 有時候, 他媽媽會為此感到欣慰, 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擔心。 “他會跑到陌生人身旁, 告訴人家自己的全名,

Advertisiment
然後就和別人攀談起來”, 這位38歲的媽媽如是說。 有一天, 小威又自己跑出去了。 對此, 媽媽對他說:“下次你再自己跑掉, 壞人就會把你拐走, 他再也回不了家、見不到媽媽了。 ”聽到這句話, 小威內心惶恐不已。 小威的反應告訴媽媽, 他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個兒跑出去了。 但是, 這位媽媽這樣處理問題, 似乎有點過分了。

在那些不斷傳出孩子丟失和恐怖襲擊消息的歲月裡, 母親對孩子的安全給予十分的關注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 有一點我們不得不弄清楚:媒介對負面事件的報導, 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 其效果是擴大了負面事件實際發生的幾率。 專家說:“這是彌散在我們文化當中的戲劇性幻想症, 搞得家長們一個個膽戰心驚、神經兮兮。

Advertisiment
”當這些過度的擔憂被傳導給孩子時, 他們也會變得焦慮, 並且膽怯。

到底是什麼在持續刺激父母們那緊張的神經?真正的危險到底是什麼?如何讓時刻揪著的心放鬆下來?如何既保護好孩子, 又不因此而抹殺孩子們快樂和好奇的天性?來看看下面的專家意見吧。

什麼讓我們憂心忡忡?

世界如此地危險, 已經超出我們應該擔憂的程度, 我們如何能放心地讓孩子一個人應對各種情況。 但是, 很多專家認為媽媽們不敢放手的原因是:我們太習慣於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世界了, 而父母們則對於孩子們可能面對的危險過於敏感。 幾輩以前, 孩子死于致命疾病的幾率並不像今天這樣小;人們更為經常地面對各種威脅。

Advertisiment
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後, 這些威脅似乎變小了。 再往後, 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 “世貿中心襲擊事件尤其經典地代表了這一代父母的看法:相對於這危險的世界, 人類太脆弱了。 ”

面對全球性的威脅, 父母們感到無助, 於是試圖減小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孩子所可能遇到的威脅, 比如綁架或其他兒童犯罪事件。 而現在社區關係的淡化, 更加重了他們的擔憂。 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流動性的增大, 與我們比鄰的常常是陌生人, 或者我們不斷建立的是與陌生人的鄰里關係。 而生活的忙碌, 更使我們幾乎不可能去瞭解社區中的每個人。

然而, 給父母們背負上如此過分焦慮的第一大禍首, 並不是人與人關係的疏遠或一件件駭人聽聞的事件,

Advertisiment
而是——電視新聞。 它通過將遙遠的地方偶爾發生的危險事件傳播給人們, 讓人造成一種事件就在自己身邊的感覺。 專家說:“父母對孩子的安危擔驚受怕, 主要是他們看電視新聞太多了。 ”

真正的危險何在?

兩年前, 美國有個孩子被拐騙失蹤, 電視上經常放有關的新聞。 結果, 很多美國媽媽便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拐跑。 但是, 統計資料顯示, 在過去十多年中, 美國被陌生人拐走的孩子只有100多個, 其中還包括了滯留一晚又被找回來的孩子。 孩子被拐走的確不幸, 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不幸。 孩子被拐騙, 在一些情況下, 會受到性攻擊, 而且這樣的情況比例很高。 在美國, 每年都有5.8萬件此類事件發生,

Advertisiment
而大多數受害者是十幾歲的孩子。 事實表明, 十幾歲的孩子比幼兒面臨更多的危險, 父母必須增強讓孩子樹立安全紀律觀念的意識。

小編總結:恐怖事件發生幾率基本跟中彩票的幾率差不多, 父母們根本不必而為此過分傷神。 雖然社會上處處都有危險存在, 但是父母不應該過度“恐嚇”寶寶, 因為這樣會抹殺了寶寶的快樂天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