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不要再給孩子貼標籤

小霸王”和“受氣包”, 這是我們家長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 誰家孩子霸道一點了, 就會說, 你看這個“小霸王”, 真凶呀。 如果遇上內向柔弱的孩子, 哭哭啼啼地, 就會說你怎麼跟個“受氣包”一樣。 殊不知, 這樣一個貼標籤的行為, 無形中也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小霸王”和“受氣包”。 先不說孩子是如何成為這樣子的, 首先家長的行為就是錯誤的。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 如果大人總是說他欺負人, 或者說他軟弱總是受到別人的欺負, 那麼這個孩子的內心自我傾向就是——“哦, 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

Advertisiment
”哪怕今後他有能力改變這種狀態了, 他還是會覺得自己愛打人, 或者害怕別人打他。 所以, 楊傑建議, 家長不要給孩子貼各種標籤。 尤其是幼稚園階段, 這是很短的一個階段, 孩子的學習和變化速度是很快的, 也許當時讓我們糾結的問題, 等他上大班, 或者升入小學了, 你突然發現, 自己糾結的問題不見了。 2同伴衝突沒什麼大不了, 家長不要複雜化

小孩子之間的打鬧其實很簡單, 無非就是為了搶玩具、爭地盤, 或者誰不小心推了誰一下, 最後就變成兩人之間的推推打打。

總的說來, 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的原因主要就這5個方面。 有的家長會無限放大孩子之間的衝突, 讓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 真的沒必要。

資源佔有:最常見的就是搶玩具,

Advertisiment
占地盤;意見不和:有時候,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遊戲, 不到十、二十分鐘就打起來了。 因為, 有的小朋友想這麼玩, 有的不想這麼玩, 說著說著一言不合就打起來了。 身體動作:你撞了我, 他踩了你, 都會引發小朋友之間的衝突。 語言引發的衝突:比如說吹牛, A小朋友會說自己的玩具多好, B小朋友就會說“破玩意, 我的比你的好”之類的話, 然後倆人就打起來了。 故意挑釁控制他人:這是幾大原因中, 最讓人不能接受的。 有的小孩子見到一個孩子, 沒有什麼原由, 沒有什麼前因後果, 上去就推人家一把, 打人家一下。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 不是被欺負的孩子有什麼問題, 而是這個欺負別人的孩子的內在狀態很不好。
Advertisiment
如果是這種情況, 完全是欺負人的孩子存在問題。

3“小霸王”和“受氣包”養成記

(為了表達方便, 我們在文章裡使用“小霸王”和“受氣包”的稱呼。 但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 一定注意不要這樣叫孩子。 )

一個孩子誕生到這個世界, 來到不同的家庭, 三五年的時間裡, 家長也不會有意地教孩子成為“小霸王”或“受氣包”, 為什麼孩子會分化的這麼嚴重?其實, 就是在我們日常的教養中, 生活細節上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小霸王”是怎麼養成的呢?

“小霸王”這類的孩子, 很大的比例上是因為父母有暴力傾向。 孩子從家裡學到的就是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 言傳身教, 說的也是這個。

對於邊界不清, 可能很多家長比較模糊。 其實很好理解, 就是說在家裡什麼事情可以做,

Advertisiment
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如果孩子發生越界的行為, 家長是不是要阻止他。 對於“小霸王”的孩子, 他對邊界的意識是不清楚的, 可做和不可做的事情, 他是模糊的。 對家長的話當成耳邊風, 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這樣的小孩子在家裡會為所欲為, 到了外面, 一旦跟其他小夥伴發生衝突, 一激動起來就會用激烈的手段打人罵人, 甚至咬人。

家長都會護犢子, 這就是雙重標準的問題。 不少家長會有一種心理暗示, 我的孩子打別人了, 如果沒吃什麼虧, 那就無所謂, 象徵性地阻攔一下;如果我的孩子被人打了, 那家長就很緊張, 有時候還會沒完沒了找對方的麻煩。 這樣其實給孩子產生了特別不好的暗示, 就是“我打別人是沒事的,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吆喝一聲就過去了。 但是別人如果打我了, 我爸我媽是不會饒了他們的。 ”孩子會認為有人給他撐腰了, 在外面跟人打交道就會肆無忌憚。

孩子偶然發現了欺負的有效性, 這種跟家長沒有關係, 是孩子自己的一種生活感受, 是他自己總結出的一個屬於自己的經驗。 比如, 有的小孩最開始可能是被欺負的那類, 當某一天他忍無可忍, 爆發了, 打了別人一頓。 後來他突然發現, 咦, 那個小孩開始聽我的話了, 怕我了, 他發現打人這個辦法是有效的, 然後就會不斷地運用這個辦法。

“受氣包”也不是天生的

父母的強勢一直壓制孩子, 他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 久而久之, 這個孩不但在表達自己的時候很害怕, 還會有一種羞愧的感覺。當他到學校裡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即使是很正當的要求,他也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不敢表達,怯怯懦懦。 不要心疼孩子將要經歷的痛苦,否則將來的你會加倍心疼他。楊傑講,曾經有一個男孩子已經上二年級了,經常跟同學玩著玩著就會哭著跑回家。追根溯源,因為這個男孩的媽媽從小就當他的保護傘。稍微跟其他小朋友有一點矛盾,媽媽就會說“回家,咱們不跟他玩了”;碰到小朋友一起買東西,如果別人沒有給他兒子買,在他兒子還沒受傷害的時候,媽媽反而受傷害了,“孩子走,媽媽給你買,媽媽有的是錢。”久而久之,這個小男孩一遇到事情就會找媽媽。結果,上小學以後,這個男孩一直受欺負。

在楊傑的諮詢室裡還有這麼一家人。家裡的孩子正是讀幼稚園的階段。但是,孩子在幼稚園裡總是不開心,表情沉默,肢體動作僵硬,跟小朋友打交道的時候也是沉默不語,什麼都不敢說。楊傑很奇怪,就讓家長記錄下孩子每天發生的瑣碎的事情。有一天,楊傑在日誌裡發現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吃早飯的時候,爺爺讓他吃點稀飯,這個孩子其實不想吃,但他沒有直接回應爺爺,而是扭頭喊媽媽“我不想吃稀飯”。媽媽也很習慣地說:“你不想吃啊,那就不用吃了。”你可能會說,這跟欺負沒關係呀。但是,仔細觀察這個孩子,他在跟人交往的時候,有一個行為模式——當別人向他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他不知道怎麼回應,而是習慣性地找外援,也就是他的媽媽。

試想一下,如果媽媽不在場,上面提到的那個男孩,在幼稚園裡想跟別人要個東西的時候,他怎麼辦?他開不了口!因為他在生活中沒有這方面的練習,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提要求,也不知道如何回應別人。3~6歲的孩子成長的非常快,如果保護過度,小孩子以後在人際交往上是有障礙的。讓他獨自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害怕,別人說的任何一句話他都接不住。這類被保護過度的小孩,是怯生的,膽小的。而這種怯生膽小的狀態還會掛在臉上,表現在行為上,這樣就很容易招惹到“小霸王”——他們就喜歡捏軟柿子呢。

這兩位媽媽都是典型保護過度,好心辦壞事。母貓生下小貓,據說小貓需要7天才能睜開眼睛,有些“樂於助人”的小朋友就覺得小貓怎麼不睜眼呢?然後就很好心地把小貓的眼睛都扒開了。這些小貓最後都失明了。這就是好心辦壞事,就像你過度保護孩子一樣,因為心疼孩子經歷痛苦,你就去替代他,那你將來會加倍心疼他。

孩子跟你耍賴,“窩裡橫”,誰先急誰就輸了!什麼叫家裡的規則和社會規則不接軌?比如說,家裡可以做的事情和社會上大家公認的行為準則是相衝突的。孩子在家裡隨意罵人,但到社會上就不行。這類的小孩子在走出家門的一瞬間,在家裡適用的法則到外面就不管用了,但是他也不知道外面適用的規則是什麼,這時候還在就容易蒙圈,被卡住了。

這就說到大家平時常提到的一個問題——窩裡橫。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窩裡橫”?因為他知道在家裡強硬是沒有負面後果的,家裡人都會買他的帳,但是同樣的策略到外面是不被買帳的。有的孩子在家裡哭鼻子、賭氣、摔東西,或者耍賴、罵人打人,躺地上打滾不起來,很多家長是妥協的,幾次下來就敗下陣來,拗不過孩子也是心疼孩子。但是,這樣做真的不行。當他同樣的策略在外面多次碰壁後,他真的就不知道如何跟外界的人打交道了。

家長們謹記,一定不能沒有原則地跟小孩子妥協。其實你只要堅持原則就行。這個時候,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就說孩子跟你耍賴,誰先急誰就輸了!你就跟他耗著,讓他把所有辦法都用了,最後你也不要批評他也不要打他,讓他哭讓他鬧,用不了三五次,他自然就會放棄了,因為這個辦法沒用呀。說過來,誰會經常哭上四個小時呢?怪累的!

“受氣包”一般都會對他人的信號不敏感。我們總認為“受氣包”是受害者,其實真不一定。有的時候,確實是被別人打了,但前提是他對他人的信號不敏感,給別人的回應是不對的。小孩子之間一塊玩耍,一個小孩拿柳條打另一個小孩,就是打著玩的那種,這個被打的小孩說“不疼”,那就再打一下,再不疼那就繼續打,結果幾次之後把他打哭了,就跑回家告狀,說被人欺負了。但是深究這個情況,其實這個被打的小孩也是有問題的。

我們一直以為“小霸王”和“受氣包”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問題,其實總結一下,他們是一類問題,是什麼呢?都是邊界不清。這個邊界不清就是欺負人的孩子邊界擴張太嚴重,侵犯了別人的領地;受欺負的孩子是邊界縮得太小了,有一些不能允許的行為,因為太怕而允許了那個孩子。

還有,這兩類的孩子,他們的策略都很單一,”小霸王”就是打,“受氣包”就是躲。所以,他們真正需要調整的是策略。

同伴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孩子們成長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環節,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還會有一種羞愧的感覺。當他到學校裡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即使是很正當的要求,他也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不敢表達,怯怯懦懦。 不要心疼孩子將要經歷的痛苦,否則將來的你會加倍心疼他。楊傑講,曾經有一個男孩子已經上二年級了,經常跟同學玩著玩著就會哭著跑回家。追根溯源,因為這個男孩的媽媽從小就當他的保護傘。稍微跟其他小朋友有一點矛盾,媽媽就會說“回家,咱們不跟他玩了”;碰到小朋友一起買東西,如果別人沒有給他兒子買,在他兒子還沒受傷害的時候,媽媽反而受傷害了,“孩子走,媽媽給你買,媽媽有的是錢。”久而久之,這個小男孩一遇到事情就會找媽媽。結果,上小學以後,這個男孩一直受欺負。

在楊傑的諮詢室裡還有這麼一家人。家裡的孩子正是讀幼稚園的階段。但是,孩子在幼稚園裡總是不開心,表情沉默,肢體動作僵硬,跟小朋友打交道的時候也是沉默不語,什麼都不敢說。楊傑很奇怪,就讓家長記錄下孩子每天發生的瑣碎的事情。有一天,楊傑在日誌裡發現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吃早飯的時候,爺爺讓他吃點稀飯,這個孩子其實不想吃,但他沒有直接回應爺爺,而是扭頭喊媽媽“我不想吃稀飯”。媽媽也很習慣地說:“你不想吃啊,那就不用吃了。”你可能會說,這跟欺負沒關係呀。但是,仔細觀察這個孩子,他在跟人交往的時候,有一個行為模式——當別人向他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他不知道怎麼回應,而是習慣性地找外援,也就是他的媽媽。

試想一下,如果媽媽不在場,上面提到的那個男孩,在幼稚園裡想跟別人要個東西的時候,他怎麼辦?他開不了口!因為他在生活中沒有這方面的練習,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提要求,也不知道如何回應別人。3~6歲的孩子成長的非常快,如果保護過度,小孩子以後在人際交往上是有障礙的。讓他獨自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害怕,別人說的任何一句話他都接不住。這類被保護過度的小孩,是怯生的,膽小的。而這種怯生膽小的狀態還會掛在臉上,表現在行為上,這樣就很容易招惹到“小霸王”——他們就喜歡捏軟柿子呢。

這兩位媽媽都是典型保護過度,好心辦壞事。母貓生下小貓,據說小貓需要7天才能睜開眼睛,有些“樂於助人”的小朋友就覺得小貓怎麼不睜眼呢?然後就很好心地把小貓的眼睛都扒開了。這些小貓最後都失明了。這就是好心辦壞事,就像你過度保護孩子一樣,因為心疼孩子經歷痛苦,你就去替代他,那你將來會加倍心疼他。

孩子跟你耍賴,“窩裡橫”,誰先急誰就輸了!什麼叫家裡的規則和社會規則不接軌?比如說,家裡可以做的事情和社會上大家公認的行為準則是相衝突的。孩子在家裡隨意罵人,但到社會上就不行。這類的小孩子在走出家門的一瞬間,在家裡適用的法則到外面就不管用了,但是他也不知道外面適用的規則是什麼,這時候還在就容易蒙圈,被卡住了。

這就說到大家平時常提到的一個問題——窩裡橫。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窩裡橫”?因為他知道在家裡強硬是沒有負面後果的,家裡人都會買他的帳,但是同樣的策略到外面是不被買帳的。有的孩子在家裡哭鼻子、賭氣、摔東西,或者耍賴、罵人打人,躺地上打滾不起來,很多家長是妥協的,幾次下來就敗下陣來,拗不過孩子也是心疼孩子。但是,這樣做真的不行。當他同樣的策略在外面多次碰壁後,他真的就不知道如何跟外界的人打交道了。

家長們謹記,一定不能沒有原則地跟小孩子妥協。其實你只要堅持原則就行。這個時候,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就說孩子跟你耍賴,誰先急誰就輸了!你就跟他耗著,讓他把所有辦法都用了,最後你也不要批評他也不要打他,讓他哭讓他鬧,用不了三五次,他自然就會放棄了,因為這個辦法沒用呀。說過來,誰會經常哭上四個小時呢?怪累的!

“受氣包”一般都會對他人的信號不敏感。我們總認為“受氣包”是受害者,其實真不一定。有的時候,確實是被別人打了,但前提是他對他人的信號不敏感,給別人的回應是不對的。小孩子之間一塊玩耍,一個小孩拿柳條打另一個小孩,就是打著玩的那種,這個被打的小孩說“不疼”,那就再打一下,再不疼那就繼續打,結果幾次之後把他打哭了,就跑回家告狀,說被人欺負了。但是深究這個情況,其實這個被打的小孩也是有問題的。

我們一直以為“小霸王”和“受氣包”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問題,其實總結一下,他們是一類問題,是什麼呢?都是邊界不清。這個邊界不清就是欺負人的孩子邊界擴張太嚴重,侵犯了別人的領地;受欺負的孩子是邊界縮得太小了,有一些不能允許的行為,因為太怕而允許了那個孩子。

還有,這兩類的孩子,他們的策略都很單一,”小霸王”就是打,“受氣包”就是躲。所以,他們真正需要調整的是策略。

同伴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孩子們成長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環節,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