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制不住”熊孩子?60秒魔法,一招搞定

60秒停止壞行為

寶寶太愛調皮搗蛋是一個讓家長很頭疼的事情, 怎麼樣制止正好玩在興頭上的寶寶呢, 想要停止孩子的壞行為, 這裡所介紹的60秒訓練計畫, 其實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時間限制。 相反, 它是一個總體的步驟和戰略。 需要父母注意的是, 在這60秒裡, 你關注的不應該是孩子的不良行為, 而是你自己的反應。 而且最關鍵的是, 在這60秒裡你必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0~10秒——快速行動

當你看到孩子在牆上畫畫, 或者兩個孩子在滑滑梯旁抱在一起打成一團, 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拿走畫筆或者把他們分開。

Advertisiment
不要期待你說一句“停止”, 孩子就會乖乖服從。

“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 所以如果你看到孩子有任何潛在危險, 你需要馬上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 父母必須把孩子手裡的“破壞工具“拿走。 如果有必要, 帶孩子離開混亂的現場。 此外, 你自己如果也離開現場, 可能會讓你更加冷靜, 而不至於說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話或者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行為來。

10~20秒——保持冷靜

就像面對很多事情, 需要大人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幫助孩子一樣。 爸爸媽媽也需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 才能更好地應對孩子的情緒。

生氣不是問題, 關鍵是你如何處理你的憤怒。 很多媽媽常常發誓, 再也不在孩子面前發火了, 結果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

Advertisiment
反倒為此感到懊惱。 我們可以生氣, 但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發洩情緒的方法。 其實, 與其你大聲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討厭”, 不如背對孩子“啊啊啊”地大叫幾聲。 這樣, 你不僅釋放了自己的怒氣, 孩子也不至於覺得內疚和難堪。

父母迅速平復自己的情緒, 不但有利於你理智地處理當時的問題, 而且實際上也可以讓孩子更加聽得進你說的話。 但如果你對孩子大喊大叫, 孩子的關注點便只會在你的壞情緒上, 而不是他的過錯上。

20~30秒——分析原因

當孩子犯錯時, 請爸爸媽媽先花一些時間去關注錯誤背後的原因。 其實, 很多時候在孩子看來, 他是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創造, 或是一場有趣的探索。 你需要想想, 導致孩子做出這樣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Advertisiment

比如, 你3歲的孩子發脾氣可能是餓了, 你5歲的孩子在早上穿衣服時磨磨蹭蹭, 可能是因為昨天晚上睡得太晚, 沒有充足的睡眠。 如果你不希望這樣的事再次發生, 你還得想想解決的辦法。 比如, 如果你不想讓他老去碰玻璃杯子, 那你就把玻璃杯放在他夠不著的地方, 而不是把玻璃杯一直放在茶几上。

30~40秒——和孩子交流

如果孩子總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 你不能簡單又生氣地說“你有沒有聽到媽媽說話?你怎麼這麼磨蹭!”你這樣其實上是在控制他, 而不是讓他負責管理自己的行為。 這種情況下,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你為什麼不想讓他那麼做, 以及那麼做會有什麼後果, 而不是一貫地對孩子進行埋怨和懲罰。

Advertisiment

當然, 你可以讓他靠著牆壁, 看著他的眼睛, 非常嚴肅地和他聊這些問題。 但爸爸媽媽要記住, 越是小的孩子, 你越要用簡練的語言和他談論, 他需要很明白地聽到理由, 以及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但如果此時孩子情緒很激動, 根本就聽不進去你說的話, 那你就別再喋喋不休了, 讓孩子冷靜一下, 稍後再和他談論吧。

40~50秒——拒絕懲罰

許多父母認為懲罰是讓孩子日後守規矩最好的辦法, 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父母完全可以用行動干涉孩子的行為, 而不是予以懲罰。 比如, 孩子飯前去吃餅乾, 你可以抓著他的手, 不讓他去拿餅乾。

如果該回家了, 他還是繼續玩球, 你可以想法把球收起來。 與其懲罰, 不如制止行為的發生。 如果有原則性的事情他屢教不改,

Advertisiment
你倒可以讓他看看這樣做的後果, 比如在和小朋友玩球時, 他老無視你的提醒, 一沒有搶到球就會打別的小朋友, 你可以把他拖到一邊, 讓他退出遊戲, 不讓他再和小朋友玩。

50~60秒——規則需要堅持

“再也別想玩Ipad了”或“媽媽再也不給你買餅乾了”這樣的話其實對建立你的威信毫無幫助。 記住,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父母一定要把握“持續性、一致性”的原則。

你要相信, 即使一兩歲的孩子也能明白爸爸媽媽希望他幹什麼, 不希望幹什麼。 所以, 你不希望孩子做什麼, 應該從一而終地予以制止。 該有規矩的時候一定得有規矩, 而且得強力執行你的規矩, 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的你威信, 也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更明確, 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