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孩”時代,如何讓孩子們相親相愛

她, 畢業於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 在有了兩個孩子之後, 決定成為全職媽媽。 在用心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過程中, 深感在親子教育上“用對方法”的重要性, 於是將親身的教養經驗整理研究, 自創“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教養策略, 在幼稚園、小學、基金會、圖書館和成長團體之間積極推廣, 舉行演講並接受諮詢。

她一邊養育孩子一邊寫作, 先後寫了《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還好, 我們生了兩個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 只有十年》《管教啊, 管教》《汪培珽手記:金湯匙裡的毒藥》等作品。 她寫的書都很暢銷, 而她也成為教養孩子、培養孩子的專家。

Advertisiment
她建議給孩子閱讀的中英文書單, 家長趨之若鶩。 她舉辦的孩子教養課程講座, 教化與啟迪了無數家長。

隨著二胎政策的逐漸放開, 越來越多的家庭有機會生養兩個孩子。 然而, 很少有人意識到, 手足相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在二寶出生的頭幾年, 幾乎所有生了二胎的父母都不得不經歷一個相對痛苦的階段:兩個孩子你爭我搶、大哭小叫。 因此, 二胎教育稍不留意, 就會在孩子心中埋下怨恨的種子, 影響他們的手足親情。 如何避免成為將來“手足相怨”的罪魁禍首, 臺灣親子作家汪培珽的育兒故事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手足親情並非天生

汪培珽曾在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攻讀MBA, 1999年, 她和先生進入臺北市一家投行工作。

Advertisiment
此後幾年, 汪培珽的兒女陸續出生, 她體會到身為人母的快樂, 覺得人生真正的快樂並非工作上的成就, 而是細心陪伴兩個孩子慢慢長大。 於是, 在女兒3歲、兒子1歲那年, 她辭去工作, 回家做了全職媽媽。

剛成為全職媽媽的頭兩年, 汪培珽被兩個小傢伙折磨得苦不堪言, 簡直要瘋掉。 兩個孩子爭風吃醋、相互吵鬧的事情天天發生, 比如, 兩個孩子常常同時向媽媽索抱, 因為這就能發展成一場姐弟大戰;再如, 一個原本無人問津的玩具, 一旦一個孩子對它產生了興趣, 另一個馬上會來爭搶, 這又是一場姐弟大戰;又比如, 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以後, 弟弟在吃梨的時候主動把大的讓給了姐姐, 然而這感人的畫面沒持續多久,

Advertisiment
弟弟馬上就用木棍敲姐姐的頭, 埋怨道:“為什麼我讓你梨吃, 你卻不讓我糖果?”弄得一旁的汪培珽哭笑不得。

面對爭鬧不休的兩個孩子, 汪培珽有些自責, 兩個孩子這麼愛爭搶, 是不是自己育兒無方?為此, 她整日憂心忡忡, 甚至開始懷疑當初決定要兩個孩子是不是有些自不量力。

正在汪培珽愁眉不展的時候, 一個朋友的訴苦令她釋懷了。 這個朋友訴苦說, 當初為了讓家裡的女兒能夠接納剛出生的弟弟, 為顧全姐姐的感受, 不讓姐姐吃醋, 她和先生做了這麼幾件事:他們同意姐姐繼續睡在爸媽房間的大床上, 而剛出生的弟弟則睡在隔壁的保姆房間;姐姐放學回家, 媽媽就陪姐姐, 等姐姐白天去上學之後,

Advertisiment
媽媽才陪弟弟;媽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姐姐身上, 弟弟基本上由保姆照顧。 朋友說, 她這麼做是不得已, 因為從弟弟出生那天起, 她只要一抱弟弟, 姐姐就大哭不止, 所以她只能將兩個孩子分開養, 以免看到手足相爭的場面, 心裡難受。

誰知, 就在弟弟滿1歲的時候, 朋友家還是徹底失控了。 儘管百般照顧姐姐的感受, 但是姐姐的嫉妒不但沒有收斂, 反而愈加強烈, 最後發展到只要姐姐在家, 朋友就不敢碰弟弟, 不敢跟弟弟多說話, 否則姐姐就大哭大叫, 甚至會在父母不在的時候掐弟弟或者扔掉弟弟的玩具。

從這個朋友的遭遇中, 汪培珽意識到, 自己的兩個孩子還好, 沒發展到這麼惡劣的一步, 算是“比上不足,

Advertisiment
比下有餘”了。 同時, 她也清楚地知道:手足相親並非天生, 尤其在現代家庭裡, 孩子一出生就是家裡的焦點, 受到全家人的呵護和照顧。 這樣長大的孩子, 面對弟妹的出生, 要開始學習與人分享, 當然不容易。

想通了這一點, 汪培珽不再自怨自艾, 開始坦然面對家中兩個小傢伙的爭搶吵鬧。 因為她知道, 這是他們共同成長、學會尊重彼此的必經階段。 在一個家庭生活的兩個孩子要想和睦相處, 彼此讓步、磨合是肯定會有的, 而作為母親,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們平等的尊重和愛, 以及足夠的耐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通道理容易, 真正做到不易。 實際上, 面對兩個孩子每天瑣碎的爭搶吵鬧, 就是包拯再世恐怕也難判公允。 這可怎麼辦?汪培珽發現,許多父母為調停孩子之間的糾紛,常常要求“大的必須讓著小的”,“你是哥哥,你就要讓著弟弟”或者“你是姐姐,怎麼可以讓妹妹哭呢”。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汪培珽就覺得很不對勁。在她看來,事情只分對錯,怎麼能用年紀的大小來分呢?這樣一味地偏袒小的,大的心裡怎麼會不怨恨、不嫉妒呢?雖然“大的要讓著小的”這樣的教育方法在生活中比較好用,常常幫父母們不費腦筋就把孩子之間的爭端解決了,但是汪培珽從不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她知道這招好用,但是她也明白,在教養孩子上,有些靈丹妙藥偏偏是毒藥,等到察覺中毒太深,誰都無法幫你找到解藥。如果認為“大的要讓著小的”是天經地義的,時間久了,老大自然不會心甘情願,甚至會想:“只要讓我逮到機會,我一定要報仇雪恨。”同樣,小的也馬上學會了一件事:“這是欺負哥哥或姐姐的妙招。”於是,親情全無,而手足之爭沒完沒了。

那麼,孩子之間的爭端要如何解決才好呢?汪培珽通常會將問題還給孩子。比如,手裡只有一塊糖果時,她會對姐弟倆說:“媽媽只有一塊糖果,你們看怎麼辦?”當姐弟倆同時讓媽媽抱時,她會說:“媽媽沒有辦法一次抱兩個孩子,你們看怎麼辦?”如果兩個孩子還是爭持不下,她會提議:“那我們輪流來好不好?”如果還是無法達成協議,汪培珽的答案通常是:“既然你們兩個達不成協議,那麼兩個人都沒有。”

漸漸地,孩子們發現媽媽處理事情的原則是“只對事,不對人”,不管年紀大小,做錯事的一方肯定是要接受處罰的一方。這樣處理問題就簡單了,孩子輕鬆,父母也輕鬆。結果,兩個孩子慢慢摸透了媽媽的脾氣,與其“兩個人都沒有”,不如自己先達成協議,至少這樣自己的願望還能實現,不會落空。

事實上,孩子們爭的只是“公平”。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公平,往往是決定手足能否情深的關鍵。一個家庭中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必定是在父母的接納中磨合了無數次。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充分領教了對手的脾氣性格,也早已預見了各種爭搶的後果,最後連嘗試去吵的心思也沒有了。汪培珽知道,唯有這些彌足珍貴的經驗,才能幫助年幼的孩子們慢慢總結出真正適用的手足相處之道。

汪培珽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實踐的。如果她正抱著弟弟哄他睡覺,絕不會因為姐姐的無理取鬧而把弟弟丟下,即使那時候弟弟還只是個繈褓裡的嬰兒,啥也不知道。她唯一能做的妥協是,抱著弟弟面朝姐姐,陪她說說話或是看著她做她想做的事情。一開始,姐姐當然不買帳,但是十次、二十次以後,姐姐終於認可“媽媽抱弟弟”是正常的事情。等再看到媽媽抱著弟弟時,她乾脆啥也不要求,直接拿故事書坐在邊上念故事給媽媽聽。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一把搶過弟弟心愛的玩具,惹得弟弟大哭,汪培珽也不會一聽見哭聲就斥責姐姐,而是挑一樣姐姐心愛的玩具遞給弟弟:“她玩你的玩具,那你就玩她的玩具好了。”如果姐姐不同意,她就說:“隨便搶別人心愛的東西,這是媽媽跟你學的啊!”這招非常有效,通常姐姐會立刻把玩具還給弟弟,同時不忘記把自己的玩具拿回來。如此十次、二十次以後,姐姐再也不會動手搶弟弟的玩具了。因為她知道,一旦動手,自己心愛的玩具就保不住了。

在汪培珽態度堅定,且從不例外的教養下,姐弟倆爭搶哭鬧的次數越來越少、時間越來越短了。姐姐比弟弟的口齒要伶俐,她常常主動找弟弟商量:“弟弟,這個動畫片很好看,你看姐姐選的動畫片,我就給你吃我的巧克力。”好吃的弟弟常常禁不住誘惑答應了,於是兩個孩子各得其所。

碰到姐弟倆想要同一個東西時,兩人索性跳過爭搶步驟,直接“談判”或者用“石頭、剪刀、布”決定。而解決問題的這些方法,如果沒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養,孩子們是不可能學會的。

別拿手足當榜樣

在培養孩子的手足親情時,還有一件事是汪培珽打死也不做的,那就是——拿手足當榜樣。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能自己上廁所了。”“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你看姐姐成績多好。”這些拿孩子作比較的話在每一個二胎家庭裡幾乎都能聽到。不少父母認為,拿手足做榜樣不是讓孩子學有目標嗎?而且這個目標近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多好啊!

但是汪培珽不認同這樣的教子理念,她認為: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而大多數父母在說出以上用手足當榜樣的話語時,重點不是樹立榜樣,而是批評、貶低那個表現不好的孩子,甚至只是出氣。殊不知,這種批評,實際上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兇手。

汪培珽的女兒水性極好,5歲時就敢往泳池的深水區跳;可兒子快7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大叫。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兒子從小就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而女兒8歲了,卻怕黑怕得要死,晚上睡覺要開燈,就這樣,還常常半夜喊著找媽媽。

作為母親,汪培珽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的孩子,清楚他們各自的長處短處。同樣,作為親姐弟,難道姐姐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姐姐會不清楚嗎?既然兩個孩子對彼此的長處短處都一清二楚,父母又何必說破呢?其實,兩個孩子之間原本就存在著相互影響和彼此模仿,如果被父母這麼一比較,反而給搞砸了。

汪培珽的一個朋友坦誠地告訴過她一個驚人的事實:他這輩子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得知哥哥考大學落榜了。因為父母終於沒法再拿哥哥教育自己了。朋友的話讓汪培珽無限悲哀,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傷了手足感情,更傷了孩子的心。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歡心呢?看來,不拿兄弟姐妹當武器批評孩子,是“兄弟不相爭”的基礎。因此,在生活中,汪培珽對孩子們說話時,絕對不把姐弟倆中的任何一個牽扯進來當榜樣,孩子之間自然就不會有嫉妒和怨恨了。

如今,汪培珽的一雙兒女已經度過了那段令她抓狂的磨合期,取而代之的是姐弟倆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美好畫面。下雨天不出門,兩個孩子可以從早玩到晚;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連一向不表露情感的先生都忍不住感慨:“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這句話,大概是對汪培珽作為母親的最大褒獎了。

如今,擁有兩個孩子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和嚮往,孩子們也確實能給家庭帶來很多快樂。然而,在汪培珽看來,這份美好不會從天而降,想要享受這份美好,父母們一定要給予孩子們最大的包容和平等、尊重的愛。因為只有父母的公允,才是孩子們心平氣和走完人生的最大動力。

這可怎麼辦?汪培珽發現,許多父母為調停孩子之間的糾紛,常常要求“大的必須讓著小的”,“你是哥哥,你就要讓著弟弟”或者“你是姐姐,怎麼可以讓妹妹哭呢”。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汪培珽就覺得很不對勁。在她看來,事情只分對錯,怎麼能用年紀的大小來分呢?這樣一味地偏袒小的,大的心裡怎麼會不怨恨、不嫉妒呢?雖然“大的要讓著小的”這樣的教育方法在生活中比較好用,常常幫父母們不費腦筋就把孩子之間的爭端解決了,但是汪培珽從不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她知道這招好用,但是她也明白,在教養孩子上,有些靈丹妙藥偏偏是毒藥,等到察覺中毒太深,誰都無法幫你找到解藥。如果認為“大的要讓著小的”是天經地義的,時間久了,老大自然不會心甘情願,甚至會想:“只要讓我逮到機會,我一定要報仇雪恨。”同樣,小的也馬上學會了一件事:“這是欺負哥哥或姐姐的妙招。”於是,親情全無,而手足之爭沒完沒了。

那麼,孩子之間的爭端要如何解決才好呢?汪培珽通常會將問題還給孩子。比如,手裡只有一塊糖果時,她會對姐弟倆說:“媽媽只有一塊糖果,你們看怎麼辦?”當姐弟倆同時讓媽媽抱時,她會說:“媽媽沒有辦法一次抱兩個孩子,你們看怎麼辦?”如果兩個孩子還是爭持不下,她會提議:“那我們輪流來好不好?”如果還是無法達成協議,汪培珽的答案通常是:“既然你們兩個達不成協議,那麼兩個人都沒有。”

漸漸地,孩子們發現媽媽處理事情的原則是“只對事,不對人”,不管年紀大小,做錯事的一方肯定是要接受處罰的一方。這樣處理問題就簡單了,孩子輕鬆,父母也輕鬆。結果,兩個孩子慢慢摸透了媽媽的脾氣,與其“兩個人都沒有”,不如自己先達成協議,至少這樣自己的願望還能實現,不會落空。

事實上,孩子們爭的只是“公平”。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公平,往往是決定手足能否情深的關鍵。一個家庭中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必定是在父母的接納中磨合了無數次。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充分領教了對手的脾氣性格,也早已預見了各種爭搶的後果,最後連嘗試去吵的心思也沒有了。汪培珽知道,唯有這些彌足珍貴的經驗,才能幫助年幼的孩子們慢慢總結出真正適用的手足相處之道。

汪培珽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實踐的。如果她正抱著弟弟哄他睡覺,絕不會因為姐姐的無理取鬧而把弟弟丟下,即使那時候弟弟還只是個繈褓裡的嬰兒,啥也不知道。她唯一能做的妥協是,抱著弟弟面朝姐姐,陪她說說話或是看著她做她想做的事情。一開始,姐姐當然不買帳,但是十次、二十次以後,姐姐終於認可“媽媽抱弟弟”是正常的事情。等再看到媽媽抱著弟弟時,她乾脆啥也不要求,直接拿故事書坐在邊上念故事給媽媽聽。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一把搶過弟弟心愛的玩具,惹得弟弟大哭,汪培珽也不會一聽見哭聲就斥責姐姐,而是挑一樣姐姐心愛的玩具遞給弟弟:“她玩你的玩具,那你就玩她的玩具好了。”如果姐姐不同意,她就說:“隨便搶別人心愛的東西,這是媽媽跟你學的啊!”這招非常有效,通常姐姐會立刻把玩具還給弟弟,同時不忘記把自己的玩具拿回來。如此十次、二十次以後,姐姐再也不會動手搶弟弟的玩具了。因為她知道,一旦動手,自己心愛的玩具就保不住了。

在汪培珽態度堅定,且從不例外的教養下,姐弟倆爭搶哭鬧的次數越來越少、時間越來越短了。姐姐比弟弟的口齒要伶俐,她常常主動找弟弟商量:“弟弟,這個動畫片很好看,你看姐姐選的動畫片,我就給你吃我的巧克力。”好吃的弟弟常常禁不住誘惑答應了,於是兩個孩子各得其所。

碰到姐弟倆想要同一個東西時,兩人索性跳過爭搶步驟,直接“談判”或者用“石頭、剪刀、布”決定。而解決問題的這些方法,如果沒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養,孩子們是不可能學會的。

別拿手足當榜樣

在培養孩子的手足親情時,還有一件事是汪培珽打死也不做的,那就是——拿手足當榜樣。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能自己上廁所了。”“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你看姐姐成績多好。”這些拿孩子作比較的話在每一個二胎家庭裡幾乎都能聽到。不少父母認為,拿手足做榜樣不是讓孩子學有目標嗎?而且這個目標近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多好啊!

但是汪培珽不認同這樣的教子理念,她認為: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而大多數父母在說出以上用手足當榜樣的話語時,重點不是樹立榜樣,而是批評、貶低那個表現不好的孩子,甚至只是出氣。殊不知,這種批評,實際上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兇手。

汪培珽的女兒水性極好,5歲時就敢往泳池的深水區跳;可兒子快7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大叫。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兒子從小就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而女兒8歲了,卻怕黑怕得要死,晚上睡覺要開燈,就這樣,還常常半夜喊著找媽媽。

作為母親,汪培珽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的孩子,清楚他們各自的長處短處。同樣,作為親姐弟,難道姐姐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姐姐會不清楚嗎?既然兩個孩子對彼此的長處短處都一清二楚,父母又何必說破呢?其實,兩個孩子之間原本就存在著相互影響和彼此模仿,如果被父母這麼一比較,反而給搞砸了。

汪培珽的一個朋友坦誠地告訴過她一個驚人的事實:他這輩子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得知哥哥考大學落榜了。因為父母終於沒法再拿哥哥教育自己了。朋友的話讓汪培珽無限悲哀,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傷了手足感情,更傷了孩子的心。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歡心呢?看來,不拿兄弟姐妹當武器批評孩子,是“兄弟不相爭”的基礎。因此,在生活中,汪培珽對孩子們說話時,絕對不把姐弟倆中的任何一個牽扯進來當榜樣,孩子之間自然就不會有嫉妒和怨恨了。

如今,汪培珽的一雙兒女已經度過了那段令她抓狂的磨合期,取而代之的是姐弟倆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美好畫面。下雨天不出門,兩個孩子可以從早玩到晚;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連一向不表露情感的先生都忍不住感慨:“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這句話,大概是對汪培珽作為母親的最大褒獎了。

如今,擁有兩個孩子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和嚮往,孩子們也確實能給家庭帶來很多快樂。然而,在汪培珽看來,這份美好不會從天而降,想要享受這份美好,父母們一定要給予孩子們最大的包容和平等、尊重的愛。因為只有父母的公允,才是孩子們心平氣和走完人生的最大動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