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5%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這罪名多半是不負責的家長亂扣的

有報導稱, 75% 的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具體表現為無法專心、容易分神、坐不住、長大後學習起來粗心大意、經常犯錯誤, 這些情況肯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績, 很讓家長頭痛。

遍地可見聲稱能改善兒童注意力的培訓課程。

但是, 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的錯麼?在對孩子進行責駡、甚至送去培訓之前, 你想過孩子真的是注意力不集中麼?

作為一名兒童心理諮詢師, 從業三年, 最常聽到家長表述的三個來訪原因是:專注力不夠, 學習成績不好, 脾氣不好。 其中專注力和成績通常是家長主動告知的,

Advertisiment
脾氣問題多半是隨著瞭解的深入談到的。

而實際上, 在我接待的大量因為「注意力」「專注力」問題來訪的個案中, 真正有注意力方面問題的小孩, 少之又少。 在諮詢中心的注意力篩查測試中, 通常顯示這些孩子的注意力沒有問題。

這使得我開始關注這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讓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真有注意力問題嗎?

首先, 我想建議所有認為自家小孩有注意力問題的家長先認真觀察下, 自己孩子在感興趣內容上的注意力如何。

如果小孩能夠目不轉睛地看自己喜歡的卡通片一集又一集;如果小孩能夠在喜歡的活動, 例如下棋、畫畫、看小人書上專心致志, 那麼就可以說小孩沒有注意力缺陷的可能比較大。

Advertisiment

真正有注意力缺陷的兒童, 在注意力分配和集中上的問題是全方位的, 覆蓋在其生活的各個層面, 故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的核心是「非不為, 誠不能也」。

需要強調的是, 當兒童出現了讓家長懷疑或者擔憂有注意力問題的時候, 尋求專業的評估和幫助仍然是最為推薦的做法。

看起來注意力不集中
還可能是為什麼?

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六種:

1. 環境不好, 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

當兒童生活在不安的生活環境裡, 他就無法集中精神處理當下的任務。

例如, 兒童身處在一個需要不停搬家、更換居住環境的狀態;家庭正在面臨重大危機;父母或家人關係不良, 時常處於爭吵之中;家人對待兒童的態度各不相同,

Advertisiment
沒有統一的準則等。

我相信, 絕大多數的成年人在面臨這些情景也都會受到影響, 但奇怪之處就在於, 時常有家長天真地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 根本不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干擾。

這樣最常見的結果就是, 孩子會把所有的問題傾向於歸咎在自己的身上——這個世界不好是因為我不夠好。 有的時候, 這種扭曲的邏輯可以是「我必須當個壞人, 我必須足夠麻煩, 這樣的話我身處的世界就不再是壞的了」或者「我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 所以世界才對我這麼糟, 我就該這樣懲罰我自己」——你看, 問題來了。

家長怎麼做?

家長請盡可能給孩子提供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 夫妻之間的教育方式要一致。 另外, 當家庭出現不得已的變動和爭吵時,

Advertisiment
也請讓孩子明白, 這些動盪都不是他造成的。

2. 兒童得到的關注太少

有時兒童做遊戲不是因為兒童真的喜歡遊戲本身, 而是兒童希望別人注意到自己。 當遊戲沒有了觀眾, 遊戲就沒有意義了, 特別是惡作劇的時候。

當兒童有無法言說的願望時, 比如想要獲取更多的關注, 他們只能「玩」或者「演」出來, 如果這些時刻剛好發生在學習、課堂的時候, 則很容易給人「這個小孩一點都不專心」的印象——這些時候也常常是老師、家長將關注從小孩身上稍稍移開的時候。

家長怎麼做?

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 傾聽孩子的訴求。 寓教於樂, 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 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3. 孩子不懂怎麼做

我發現, 有的時候兒童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

Advertisiment
對於將要完成的任務感到無所適從。 有的家長會說小孩不專心練琴或者對抄寫作業沒耐性, 但可能是兒童完全搞不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

「為什麼要去學校?」「為什麼要上課?」「為什麼要寫作業?」這些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卻在真真切切地困擾著很多小孩——如果在一個小孩的世界裡, 上學是爸媽沒空陪自己玩, 上課是家裡人對自己的懲罰, 做作業只是可以去玩的「黎明前的黑暗」, 多少人能對這些「生活中的灰暗面」投入興趣和專注?

家長怎麼做?

與孩子溝通, 讓孩子瞭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另外, 永遠不要把學習當做懲罰孩子的工具。

4. 沒有自我, 丟失了學習的興趣

我見過一些小來訪者, 當我嘗試跟他們的家長約定每週固定來的時間時, 家長會跟我講孩子每週的時間安排,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最誇張的情況下,一個尚沒有入小學的孩子需要在工作日去幼稚園,放學參加各種託管輔導,每週參加 3 個不同的興趣班...... 這些父母會向我抱怨說小孩沒動力、不專心,老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其實, 這些孩子的自主感沒有建立,丟失了學習的興趣,也很難從他們身上發掘出兒童該有的活力——他們有的看上去很疲憊,有的感覺懶懶的,有的直接是隔離的狀態,仿佛他們身上並沒有「自己」。

在他們的生活裡面仿佛沒有留給自己的選項,無法建立自主感,要麼按照父母的期望和要求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要麼拖延和抵抗。

家長怎麼做?

給孩子為自己制定學習計畫的權利,家長的角色是參與者而非決定者。

我們可以對孩子有所希冀,但我們不能讓孩子完全成為替代我們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

5. 家長插手太多,孩子無法自我成長

成長的過程是很彆扭的,總是充滿了各種矛盾。

這是每個人成長都需要去面對的。但有時,父母會希望兒童不用去承受矛盾、衝突帶來的痛苦,不自覺地將自己捲入到兒童成長的內部矛盾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要不要看著小孩做作業的問題。

父母時常感覺自己進退兩難:一方面覺得老是督促和監管小孩做作業並不好,但另一方面被小孩不專心完成功課、各種拖延和分心所激怒,弄得自己心力憔悴。家長的矛盾和痛苦,來自于把兒童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比如遊戲和學習的平衡、時間管理等——當做自己的問題。

當家長捲入到兒童自身內部的矛盾裡時,一方面讓自己變得焦慮不安,一方面也會奪去兒童自我調節和處理的機會。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個衝突就會變得更為巨大且激烈,於是我們更容易在中學生群體的身上看到如同仇人般的親子關係。

家長怎麼做?

有些衝突與矛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經歷過後,才會成長。爸爸媽媽們,請給孩子自己經歷的權利。

6. 年齡太小,做不到啊

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已經超出了他這個年齡段正常的能力水準。

兒童心理發展自有其規律,3 歲時候做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到了 4 歲時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等一等,別著急啊。

但無視客觀規律、拼命強調競爭的風氣一直存在於社會當中,網上經常談到幼稚園小學化的不良傾向,這是個社會性問題,但卻值得每一位家長認真思考,是什麼在背後追趕著我們,我們又在擔心些什麼,以至於讓我們看不清孩子的真實情況?

家長怎麼做?

瞭解孩子正常的發展規律,只要孩子的行為表現是他所在的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家長都可以不必焦慮。

把功利心放一邊,讓孩子依照心理發展規律「按部就班」地成長。

如果要我去總結這三年來和兒童一起的工作,我想最貼切的應該是:三年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和兒童、家長們一起重新發現兒童、家人和自己。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同去思考:那些在過去一直阻礙我們與真實擁抱的,究竟是什麼。

希望讀到此文的你,也可以花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

家長會跟我講孩子每週的時間安排,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最誇張的情況下,一個尚沒有入小學的孩子需要在工作日去幼稚園,放學參加各種託管輔導,每週參加 3 個不同的興趣班...... 這些父母會向我抱怨說小孩沒動力、不專心,老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其實, 這些孩子的自主感沒有建立,丟失了學習的興趣,也很難從他們身上發掘出兒童該有的活力——他們有的看上去很疲憊,有的感覺懶懶的,有的直接是隔離的狀態,仿佛他們身上並沒有「自己」。

在他們的生活裡面仿佛沒有留給自己的選項,無法建立自主感,要麼按照父母的期望和要求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要麼拖延和抵抗。

家長怎麼做?

給孩子為自己制定學習計畫的權利,家長的角色是參與者而非決定者。

我們可以對孩子有所希冀,但我們不能讓孩子完全成為替代我們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

5. 家長插手太多,孩子無法自我成長

成長的過程是很彆扭的,總是充滿了各種矛盾。

這是每個人成長都需要去面對的。但有時,父母會希望兒童不用去承受矛盾、衝突帶來的痛苦,不自覺地將自己捲入到兒童成長的內部矛盾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要不要看著小孩做作業的問題。

父母時常感覺自己進退兩難:一方面覺得老是督促和監管小孩做作業並不好,但另一方面被小孩不專心完成功課、各種拖延和分心所激怒,弄得自己心力憔悴。家長的矛盾和痛苦,來自于把兒童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比如遊戲和學習的平衡、時間管理等——當做自己的問題。

當家長捲入到兒童自身內部的矛盾裡時,一方面讓自己變得焦慮不安,一方面也會奪去兒童自我調節和處理的機會。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個衝突就會變得更為巨大且激烈,於是我們更容易在中學生群體的身上看到如同仇人般的親子關係。

家長怎麼做?

有些衝突與矛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經歷過後,才會成長。爸爸媽媽們,請給孩子自己經歷的權利。

6. 年齡太小,做不到啊

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已經超出了他這個年齡段正常的能力水準。

兒童心理發展自有其規律,3 歲時候做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到了 4 歲時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等一等,別著急啊。

但無視客觀規律、拼命強調競爭的風氣一直存在於社會當中,網上經常談到幼稚園小學化的不良傾向,這是個社會性問題,但卻值得每一位家長認真思考,是什麼在背後追趕著我們,我們又在擔心些什麼,以至於讓我們看不清孩子的真實情況?

家長怎麼做?

瞭解孩子正常的發展規律,只要孩子的行為表現是他所在的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家長都可以不必焦慮。

把功利心放一邊,讓孩子依照心理發展規律「按部就班」地成長。

如果要我去總結這三年來和兒童一起的工作,我想最貼切的應該是:三年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和兒童、家長們一起重新發現兒童、家人和自己。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同去思考:那些在過去一直阻礙我們與真實擁抱的,究竟是什麼。

希望讀到此文的你,也可以花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