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歲前讓孩子學算術會有什麼後果?美國親子教育專家這樣說

你家孩子學算術了嗎?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算術?6歲前學算術可以嗎?最近有點奇怪, 好多家長都留言問, 6歲前該讓孩子學算術嗎?為了更好地回答, 我便寫了今天這篇文章, 希望能給各位爸媽一些借鑒。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前, 先給大家說一個童話故事:

從前, 有一隻小象被人拴在了一棵小樹旁, 年幼的小象多次掙扎但每次都難以掙脫, 後來小象放棄了掙扎, 到它長大成龐然大物, 它還是被拴在了一棵小樹旁。 所有人都知道, 只要這只大象牽引著韁繩稍微用力, 就能把小樹連根拔起, 但是這只大象沒有這樣做,

Advertisiment
只是每天悠然自得地在韁繩所及的範圍內走動。 因為它從小便知道——自己掙脫不了這小樹。

最近看到日本一位小朋友的故事, 這位小朋友叫洋子, 2歲時就會數數, 但是她3歲時卻不會了, 連從1數到10都不會, 現在洋子已經差不多5歲仍然這樣, 但洋子的智力測試和腦部檢查是正常的。 洋子的爸爸田太郎說, 洋子2歲時, 自己每天讓洋子算一道加減乘除, 結果就慢慢變成這樣了。

我小學的同桌, 一個3歲便會算加減乘除的聰明孩子, 由於他的爸爸是我們當地小學的數學老師, 這位數學老師便有時動不動讓他當時年僅3歲的兒子解小學的各種算術, 他爸爸還經常跟鄰居們吹, 說他兒子是數學天才。 到他的兒子正式上學,

Advertisiment
非常奇怪的是每次寫算術作業或算術考試, 都是空白。 他爸爸為此經常打罵他也沒用, 他就是說“不會”, 到最後連到集市買東西找零錢都會被騙, 後來小學未念完就不念了。 不過除了算術, 他其他方面都跟正常人一樣。

一種兒童常見的心理現象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習得性無助”(也叫習得性愚蠢), 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最初發現的心理現象, 後來經美國親子教育專家莉蓮·凱茨發現, 無論哪個國家, 這種現象在兒童身上相當常見, 但不僅僅表現在學算術上, 比如6歲孩子不懂穿鞋、8歲孩子不懂拼積木的“習得性無助”現象。

那麼到底該不該讓6歲前孩子學算術呢?幼兒說提醒, 先別著急下結論!

大家也發現了,

Advertisiment
大象之所以長大後覺得自己甩不掉小樹, 那是因為在它小時候, 這棵小樹對它來說太強大了, 那些被算術折磨成“習得性無助”的孩子, 那也是因為他們在年幼的年齡承受了高難度的算術學習。 為什麼一個孩子看到樹上高不可攀的蘋果會直接放棄, 而一個孩子如果能墊著腳尖剛好夠著蘋果, 他們會越摘越興奮?所以, 超出孩子智力承受範圍外的算術學習, 會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甚至當他們在上小學正式學習算術後, 會對算術有厭倦甚至恐懼心理, 這樣的後果, 大概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恐怕承受不起的。

如何判斷孩子對算術難度的承受能力呢?

當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自學算術, 如果在同一道算術題上經歷多次失敗,

Advertisiment
並且在學算術時表現出失去耐心和興致, 父母便需要暫停了, 否則會打擊孩子的信心, 消耗他們的熱情, 最終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算術的難度對孩子合適, 就像一個孩子踮起腳尖能夠著樹上的蘋果, 那麼這個孩子會對算術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興趣, 會越學越起勁。 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如此。 因為每個孩子的智力水準都不一樣, 所以每位元父母還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決定他們的孩子6歲前是否適合學算術, 因為算術帶給他們自信還是挫敗將決定孩子對算術的興趣。

為啥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英國大數學家麥克斯韋很小就在算術上表現出天賦和興趣, 他的父親一開始打算培養他成為一位畫家而讓他學畫畫,

Advertisiment
但他父親在兒子的畫紙上, 發現兒子畫的花瓶、花朵甚至人物都是一個個幾何圖形, 在日常生活中, 小麥克斯韋也表現出對算術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所以父親便隨了兒子, 讓他專心學算術。 興趣能讓一個孩子毫無阻力地投入, 興趣帶來的成就感讓孩子自信, 而自信繼而又會讓孩子越發感興趣。

所以, 總的一句話就是, 6歲前如果孩子喜歡、如果孩子有興趣便可以學算術,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給孩子適宜的承受難度, 父母尤其不要操之過急, 儘量循序漸進, 不要揠苗助長。 如果一個孩子6歲前學習算術需要通過家長強迫, 我看還是別勉強, “習得性無助”可不容小窺。

如果孩子6歲後, 對算術已經表現出“習得性無助”呢?

最典型的就是這樣的例子:楊楊很害怕算術,媽媽發現,孩子每天寫作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算術作業留在最後,每次算術測驗或考試前都要哭鼻子,無數次跟媽媽說“算術總是學不好”,“腦子太笨”……所以楊楊的算術成績也總是很糟糕。怎麼辦呢?

想辦法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滋味,孩子重新獲得自信,這才是唯一的最有效的解救方法,即使讓孩子體會到“進步”也能達到這樣的激勵效果。除此之外,恐怕別無他法。

最典型的就是這樣的例子:楊楊很害怕算術,媽媽發現,孩子每天寫作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算術作業留在最後,每次算術測驗或考試前都要哭鼻子,無數次跟媽媽說“算術總是學不好”,“腦子太笨”……所以楊楊的算術成績也總是很糟糕。怎麼辦呢?

想辦法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滋味,孩子重新獲得自信,這才是唯一的最有效的解救方法,即使讓孩子體會到“進步”也能達到這樣的激勵效果。除此之外,恐怕別無他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