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歲再開始背古詩吧

古詩文朗朗上口, 讓孩子背誦古詩文的父母還真不少?背誦古詩文, 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作用嗎?多大開始背合適?背誦時需要給他解釋意思嗎?

太小背誦無異於人云亦云

《三字經》《弟子規》都是先人留下教育孩子規矩的好書, 讀這些書不是問題, 問題是多大開始讀合適?古人是6歲左右進私塾, 等於我們現在的小學一年級。 所以, 如果教6歲孩子念這些書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 目前社會的現象卻是, 有些父母在孩子兩歲時就教他背, 然後給人表演, 博得眾人稱讚, 這不是為孩子好, 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

Advertisiment
很不足取。 其實不懂而硬背, 剝奪了孩子遊戲的時間, 沒有什麼好處, 鸚鵡會說話, 不也就是人云亦云嗎?這種只有表沒有裡的表演, 有什麼可炫耀的?

語意最能幫助記憶, 理解背誦更有效

至於要不要講解, 則應從大腦如何處理訊息來看。 人的大腦是由10兆左右的神經元組合而成, 它們在腦中透過軸突和樹狀突, 來互相傳遞訊息, 所以神經科學家對智慧的定義是神經連接的方式(誰跟誰連?)和神經連接的密度(是四線還是六線大馬路?)前者是基因決定的, 後者是經驗決定的。

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是神經迥路的改變和強化, 它的機制在於模仿和記憶。 記憶是透過一再地重複活化某一組神經元, 把它們結合成某個表徵,

Advertisiment
表徵越強, 辨識和閱讀它的速度也越快。

在結合神經元的力量中, 語意最強, 最能幫助記憶。 一個東西如果有意義, 它會很快被記住, 因為語意像張大網, 訊息一旦在這網中找到立身之處就不會流失, 而且可以成為下一個有關聯的訊息附著的磐石。 語音也有黏性, 有押韻的詩詞都容易背, 但語音的黏度不及語意高。

從神經科學的觀點來看, 背書就是重複地活化同一組神經元, 使它們緊密連接, 好像兩個人的手已經緊緊地牽在一起了, 只要聽到“人之初”, 後面的“性本善”就會自己跳出來。 所以孩子若是瞭解背誦的內容, 透過意義的説明, 他會學得容易、記得牢, 若不懂意義, 只靠音的力量在結合, 這些表徵的形成, 就困難得多。

Advertisiment

不懂硬背形成的錯誤理解不容易修正

相對于成年, 童年時期孩子受到的干擾資訊少, 所以童年讀的東西記憶痕跡較深, 記得久,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主張要趁孩子記憶力好時叫他背東西的原因。 但是, 不懂而背有個缺點。 人的大腦會一直不停地把外界合理化, 例如, 為什麼很多原始民族的神話都很相似, 什麼地牛翻身、天狗吃月, 因為他們要把大自然的現象合理化。

背誦也一樣, 若是沒有理解含義, 只是硬背, 會有理解偏頗的危險, 而因為這些偏頗的理解, 又是大腦自己主動衍生出來的, 改掉這些誤解很不容易。

因此, 不講解意思就強迫孩子去背, 對他的大腦沒有什麼好處, 只會增加他對學習的恐懼與痛恨。 大腦若未成熟,

Advertisiment
硬去催熟, 則事倍功半, 而且還會誤解詩文意義, 以後鬧笑話, 得不償失。

我們一再說明遊戲是孩子的天性, 是促使他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 不要剝奪他天賦的權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