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0年代反應停藥物致胎兒畸形的原因

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反應停”事件, 是一個典型的藥物導致胎兒畸形的例子。

當時一家西德藥廠生產了一種治療早期妊娠反應的新藥, 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許多有嘔吐反應的早期妊娠婦女, 服用此藥後, 可迅速把妊娠反應性嘔吐停住, 因而取名為“反應停”。

由於止吐效果顯著, 頗受早孕婦女的歡迎。 在很短的時間裡便風靡全世界。 特別是在十幾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內, 成為非常暢銷的藥。 但是隨後不久, 這些國家內不斷出生了許多沒有胳膊也沒有腿的海豹樣新生嬰兒。 僅在生產此藥的西德,

Advertisiment
10個月中, 就有5500多個這樣的怪胎出生。 在英國也在短時間內, 登記到的這種怪胎就有8000多個。 日本也發現300多個。 “反應停”對母體的毒性不強, 止吐的效果又很顯著, 為什麼對胎兒卻造成如此多的畸胎尼?

後來經過研究, 發現“反就停”造成胎兒畸形的主要原因, 不在於藥物的毒性, 而在藥物的致畸性。 其致畸作用竟強達50-80%用藥孕婦的胎兒。 從這一事件可以說明, 對母體疾病有好作用的藥物, 對胎兒不但不起好作用, 反而起了致畸的壞作用。

“反應停”事件只是個別的, 絕大多數的藥物對母兒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在作用的大小程度上, 隨著經胎盤到達胎兒體內藥量的多少而有不同。 可以經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的藥量, 又與藥物的多少而有不同。

Advertisiment
可以經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的藥量, 又與藥物分子的大小和它們能在什麼樣的溶劑中溶解, 它們的溶解度如何有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