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5招向孩子傳遞愛的資訊

當我像往常一樣對我五歲的兒子大聲呵斥:“快點收拾玩具, 看你到處亂扔像什麼樣子!”兒子卻一動也不動, 嘴裡還嘟囔著:“我就喜歡放在這裡, 不用你管, 你根本就不愛我!”接著, 他飛快地沖進了房間並且“砰”地一聲用力甩上房門。

我吃了一驚, 立刻就想把兒子從房間裡揪出來狠狠地揍一頓, 但理智阻止了我的衝動。 過了十幾分鐘, 我的情緒平復了, 憤怒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兒子說我不愛他, 他難道真的不知道我有多麼愛他?他為什麼感覺不到我的關愛?我回想自己剛才的言行———口氣生硬粗暴,

Advertisiment
換個位置, 我也會難以接受, 難怪兒子會認為我不愛他。

在年幼孩子的意識中, 他不能領會到父母埋藏在心裡的無言的愛的資訊, 是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的沒有用行動更明確地傳遞情感。 其實,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應該採取更多簡單明瞭的方法, 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

儘量避免用命令的語氣同孩子說話

“你給我聽著!”“快點!”“別亂動!”這類帶有警告、責備、拒絕或者諷刺的味道的話, 或許是許多家長經常習慣使用的。 這種居高臨下的命令語氣, 最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 而採用了情感訴求的語言, 讓孩子感知到我們的要求是出於對他的考慮。 比如說:“寶貝, 咱們得快點, 不然會遲到的。 ”“這件事我覺得這樣做比較好, 你覺得呢?”這些多點建議性口氣的話,

Advertisiment
既能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我們的建議, 也不會因為逆反情緒而故意跟我們對著幹。

蹲下來, 看著孩子的眼睛

我們習慣了站著跟孩子說話, 對他發號施令, 把自己的思維和主觀願望強加給孩子, 而很少去考慮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孩子在一再被告知該怎樣做的聲音中長大, 便會漸漸產生一種印象:我是爸爸媽媽的附屬品, 自己的想法無足輕重!這一點或許正是在我們不經意的言行中使他誤解的。 如果我們蹲下來, 蹲到和孩子一樣的高度, 用眼睛注視著他, 和他說話:“嗨, 小傢伙, 我聽見玩具們哭了, 它們說找不到回家的路, 需要你的説明呢。 ”孩子聽了, 肯定會很快地把玩具都送回玩具屋。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Advertisiment
的確, 通過眼神交流, 孩子能從中找到我們對他的愛與關心。

做即使一秒鐘的身體接觸

許多為人父親者都不喜歡過多地摟抱孩子, 認為這會助長孩子的嬌氣。 過多的摟抱的確不是正確的教養方式, 但必要的身體接觸能夠讓孩子覺得父母親切可靠, 這將給予他們被接受、被支持、被關愛的感覺。 因此, 每天下班回到家, 不妨拍拍孩子的小腦袋, 或者握一下他的小手, 微笑著說:“嗨, 寶貝, 今天過得怎麼樣?”孩子可能會像一隻“嘰嘰喳喳”的小麻雀, 快樂地訴說著這一天的學習生活, 這時你要做的, 就是坐下來認真地傾聽他的訴說。

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孩子犯了錯, 家長不能不管,

Advertisiment
關鍵是怎樣去引導。 其實, 並不是每個錯誤都需要粗暴干涉或嚴加懲罰, 民主地對待更容易解決問題, 用這樣的口氣或許更加合適:“寶貝, 我覺得你今天好像變了個人, 怎麼回事?”也可以這樣評價:“這不像是你做的事情!”如果是一些嚴重的錯誤, 一定的嚴厲性是必要的, 可以加重語氣:“你的這種行為真令我失望, 希望你不要再犯這種錯誤!”讓孩子深刻反省他的錯誤, 然後再指出他的錯誤原因和解決方法, 給他一個自己思考並改正的機會。

耐心對待孩子的問題或要求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 諸如“我是從哪裡來的?”這種問題, 經常會把父母搞得不勝其煩。 “沒看見我正忙著嗎?”“去, 去, 別來搗亂!”孩子遭到拒絕的情形多了,

Advertisiment
不僅扼殺了他的好奇心, 而且也讓他覺得爸爸媽媽只是在打發他。 認真傾聽, 不要因為太忙太累而簡單應付, 如果有些問題父母一時難以回答, 應該坦然地告訴孩子:“爸爸不知道, 等你長大了, 我相信你一定會自己找到答案。 ”充分表明父母的誠意, 孩子會感到被尊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