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3分鐘給孩子十分的安全感

也許, 你只需要給孩子3分鐘的安慰, 孩子就能得到完完全全地安全感。

3分鐘, 給孩子十分的安全感

樓下的曉雨要上幼稚園, 曉雨媽跑上來向我討經驗。 其實經驗也倒談不上, 與兒子一起經歷入園的適應過程, 倒使我大膽地放棄了一些“育兒知識”或所謂的“專家指導”, 更多地讓自己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發揮作用。

琦兒滿3歲才入園, 一進去就是小班。 雖然早已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形做好心理準備和抵禦招式, 場面仍是讓人感歎不已。

琦兒是個很明白事理的孩子, 能做不能做的, 只要講清楚他都會很遵守。

Advertisiment
他有什麼不解、不快也樂於訴說。 不過, 如果你只是給他下命令, 他便毫不理會, 不得已迫于威嚴無奈屈從時, 只會在心裡委屈。 所以, 我從來不忍心強迫他, 從小到大都是懂也講不懂也講, 半懂不懂, 只要覺得你尊重他, 他必會依你。
記得剛入園時, 那些小孩子, 被強扭著離開媽媽、家人的懷抱進入一個小集體、小社會, 沒有媽媽, 只有那麼多的小朋友和幾位陌生的阿姨, 自然恐慌, 有擔憂也有膽怯。 他們放不開抱著媽媽的手, 他們掙不脫媽媽的眼神。 琦兒則是拉著我的手, 乞求我蹲下:

“媽媽, 來, 就和你說一句話, 嗚——”

“好, 你說, 媽媽聽著呢!”

“媽媽下班了來接我。 ”

“當然, 我下班就來接你!老師會照顧你、愛你, 小朋友會和你玩的。 ”

“好—下班要來接我。

Advertisiment
”兒子邊聽邊不停地對我說。

這時, 我們已到教室門口, 老師迎面而來, 一手伸過來牽住兒子的小手, 拉到她身邊, 並不停嘴地回頭對我說:“好了!好了!快走吧, 沒事沒事。 ”我眼睜睜看著兒子趔趄著被老師拽進教室, 不敢掙扎, 只是又可憐地望著老師, 不放心地哭訴著:“媽媽下班來接我。 ”

我為此無奈又苦惱。

每天接回琦兒, 看著他落寞的神情, 再也不見了嬉笑和活躍, 我真有些不知所措。 面對大量來自專家、教師的教導:“送孩子初入園, 家長不要製造告別儀式”、“送孩子時表現得要堅決, 不能一味地同情孩子, 渲染傷心氣氛”……我只能堅持著。

我每天懸著一顆心, 在老師告知的“孩子可乖了, 你一走就不哭了”的讚揚聲中安慰自己:再堅持幾天,

Advertisiment
也興許會象別人說的, 突然有一天自然就好了。 但是堅持到第三個星期時, 琦兒突然患上了急性肺炎, 在家休息一個月。 在這一個月中, 我每天陪琦兒往返于醫院和家之間, 一面歡聲笑語地陪琦兒度過漫長的打吊瓶的時間, 一面暗暗思考。

看著琦兒日漸康復的身體和逐漸明朗歡快的小臉, 我明白, 琦兒實在是因內心的不安。 無法排解而又被壓抑地太久, 最終積郁成疾的!

當我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溝通時, 老師說我多慮了。 老師帶著點揶揄地說我:我發現, 你把孩子看得太重啦!最後老師說, 孩子入園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 更是對大人的考驗!隨後, 我又向我身邊有孩子的同學和朋友說, 我想為兒子轉班。 所有的答覆都是:孩子都需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

Advertisiment
你不要太認真!可是當時, 所有的話語都不能給我以安慰, 我瞭解自己的兒子, 雖然我的要求(甚至算不上是要求, 只是一種期望)是那麼地微小, 但卻沒有一個人理解和支持。 可是我明白, 這種觀點完全是成人的主觀願望, 是以大人為中心的觀點, 完全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意圖和欲求!

經過慎重的思考和權衡, 我為孩子轉了一個班。 進這個班前, 我首先取得了老師給予的特權:在教室門口等孩子把話說完。

琦兒在這個班, 一個星期後就安靜了下來, 自如而從容了。 我發現, 那幾天, 在教室門前我們對視、交流、講話的時間約2分鐘, 從未超過3分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