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歲小孩還吃手要警惕壓力大

很多小孩都愛吃手, 家長們對這個壞習慣常常深惡痛絕, 巴不得立刻就給孩子糾正過來。 可無論好說歹說, 或者在手指上抹黃連水等苦味劑, 甚至不惜打罵孩子, 干預措施卻未必能見效。 難道真像有些人說的, 吃手是孩子用以探索世界的一種方法, 會隨著長大而逐漸戒除, 順其自然就好?

1歲前的嬰兒吃手是正常生理現象, 可不少孩子過了1歲還有吃手習慣, 就應該找找原因。 “缺鐵、缺鋅或許是常見的問題, 但更要警惕的是潛在的心理問題, 尤其對於2歲以上的孩子, 很可能因為精神壓力大養成吃手癖好。

Advertisiment

很正常:嬰兒通過吃手來探知世界

三四個月的嬰兒開始吃手指, 說明他們的智力發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只會盲目揮舞小手的新生兒, 發育到能自行控制手的活動, 小嬰兒克服了許多困難, 做了許多嘗試。 對他們來說, 能把手指準確地放進嘴巴裡, 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此外, 吃手指也對嬰兒的心理發育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 能夠穩定他們自身的情緒, 保持他們學習的好奇心, 因為嬰兒期的孩子都是通過口腔來探知世界的。 如果父母在三個月內開始阻斷孩子吃手, 孩子的心理發育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長大以後容易變得自信心不足、多疑和膽小。

不正常:1歲以上的幼兒吃手要找原因

孩子到了1歲以後, 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展、生活內容的豐富,

Advertisiment
已經不再需要通過吃手指這個單一的辦法來達到探索世界的目的。 此時, 如果小孩還是喜歡吃手, 家長就應該好好找原因。 要提醒的是, 吃手常是孩子排遣壓力、對抗孤獨的方法, 而家長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 只會關注微量元素是否缺乏。

專家指出, 孩子吃手可以反映幾種心理:當父母或看護人很少和孩子肌膚相親, 很少陪孩子說話、做遊戲, 孩子饑餓、患病時不能得到及時的撫慰, 吃手是寶寶的一種自☆禁☆慰方法;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看護人經常更換, 或家長經常訓斥打罵寶寶, 家庭關係緊張等等, 在較大心理壓力下, 孩子會通過吃手來排遣內心的壓力;如果孩子常獨自在家裡玩玩具、看電視,

Advertisiment
接觸不到同齡的夥伴和新鮮事物, 不免會感到寂寞, 孤獨和乏味, 孩子會用吃手來排遣孤單和寂寞。 當孩子緊張焦慮時、饑餓時、無聊時或模仿其他孩子偶爾吃手時, 爸爸媽媽見了就嚴厲訓斥, 令孩子更緊張, 反而會進一步強化孩子吃手。

強調:不能粗暴手段糾正吃手習慣

要幫孩子改掉吃手的習慣, 首先應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測試, 若缺乏就要及時補充。 如果身體健康, 就要考慮是壓力大造成了心理問題, 可從如下方面予以糾正:多摟抱、多陪伴孩子, 仔細分辨孩子的各種要求, 滿足他的各種需要, 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孩子做撫觸按摩, 睡前給寶寶講輕鬆愉快的故事, 輕快的兒歌, 讓孩子愉快地入睡, 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吃手時, 可以給孩子一塊磨牙餅乾, 讓他的小嘴啃啃, 或來個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 可以讓寶寶多和小夥伴一起玩耍, 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為寶寶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 儘量不讓他一個人閑著, 他就想不起來吃手了。

如果寶寶滿2歲了還吃手, 家長就應當帶著寶寶一起諮詢醫生, 和醫生一起分析寶寶吸吮手指的原因, 根據不同原因進行糾正, 輕的可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寶寶情感需要等措施, 重者採用行為矯治方法。 在矯治過程中, 媽媽爸爸的態度要和藹, 語言動作要輕柔, 千萬不要採用打罵、譏笑、恐嚇等方法, 最好跟孩子講道理, 如吃手很髒,

Advertisiment
手上還會留下難看的疤痕等等。 如果孩子聽從勸告, 把手放下不吃了, 要及時表揚他。 同時, 家長要給孩子正面的引導, 在提出孩子不能幹什麼的時候, 一定要提出應該幹什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