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歲孩子為何與父母心理較量

寶貝怎麼變得那麼不聽話了?家長好話歹話, 軟硬兼施, 怎麼還不奏效?如果你有這種感覺, 那麼就意味著寶貝在暗暗地挑戰你的權威了。 個中緣由倒不是他故意對你“以怨報恩”、“忤逆不孝”, 而是在學習揣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到底哪些許可權是大人的, 哪些許可權是小孩子的?彼此之間的“勢力範圍”又是怎麼樣擴張和萎縮的?

彤彤最近一口咬傷了老師, 爸爸媽媽傷透了腦筋, 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2歲的時候彤彤上了日托幼稚園, 分離焦慮鬧得厲害, 第一周就生病了, 發燒住進醫院一星期,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被折騰得勞累不堪, 乾脆請個保姆在家看護得了, 於是彤彤退園了。 該上小班的時候, 正趕上“非典”, 自然還是在家呆著比較好。 接著就“直升”中班, 彤彤自然鬧彆扭, 在幼稚園哪裡比得上在家自由?於是每天早晨勸哄兒子上幼稚園成了爸爸媽媽的第一項“工作事務”。 有一天爸爸突發奇想:“兒子, 咱們來一次‘石頭、剪子、布’, 我贏你就得上幼稚園, 你贏就隨你便。 ”玩遊戲的辦法彤彤自然是高興, 結果爸爸贏了, 彤彤就大哭起來, 爸爸心軟了:“好吧, 別哭了, 今天咱不去幼稚園了。 ”

從此以後孩子上幼稚園就變得更加艱難。 過了暑假, 彤彤要上大班了。 開學第一天, 媽媽把他領到班裡準備走了, 彤彤跟在後面追媽媽, 老師趕緊用胳膊攔著他,

Advertisiment
他抱著老師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 老師疼得禁不住一聲大叫, 鎮住了他。 媽媽轉身回來, 看見老師的胳膊被咬破流血了, 忙說“對不起”, 並讓老師看她的胳膊, 上面全是被兒子咬的大包小包, 慘不忍睹。

2歲的孩子開始與家長進行權力較量了

彤彤咬人的不良行為固然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情,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矯正彤彤這種不良習慣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爸爸媽媽薄弱的教育權威。 雖然不能說爸爸媽媽在彤彤面前的教育權威喪失殆盡, 但是可以說彤彤眼裡的爸爸媽媽是“軟弱可欺”的, 他已經習慣了挑戰家長的權威, 並知道怎麼樣使自己成為最後的“贏家”。

對爸爸這個大夥伴來說, 雖然通過做遊戲是決定選擇權的一個有趣辦法,

Advertisiment
但是彤彤發現輸了也沒有關係, 可以用大哭的辦法使爸爸放棄勝利者的權利, 從而把自己從“輸家”變為“贏家”;對付媽媽的方式就比較簡單直接了, 樂意就跟隨媽媽, 不樂意就不跟隨, 如果媽媽要求得比較緊, 就採取“一口咬定”的辦法迫使媽媽聽從自己的意見。

孩子心目中家長的地位和威信是他們接受管教和建議的心理基礎, 一旦家長的權威動搖或者受到“創傷”, 親子之間的合作關係就變得不順暢, 雙方還常常鬧得不愉快。

2歲之後的小寶貝開始知道家長是與自己不同願望的人

2歲之前的寶寶只知道自己是有願望的, 並認為自己的願望就是別人的願望, 現在他知道大人有他自己的願望,

Advertisiment
當他感覺大人的要求與自己的願望不符合的時候, 他總想探個究竟:這是為什麼?我能不能使他的願望變成我的願望?我一定要試一試, 因此, 他的各種疑義和反抗都是這一心理驅動力的反映。

覺察跟隨、哭喊、翻滾、撕咬等行為是一種控制人的手段, 以前的寶寶是很“純潔”的, 自己完全受生理功能的支配, 冷了、餓了、濕了, 才會用哭聲招引家長, 自己的生理需要滿足了也就不鬧了, 如果還有什麼身外的想法, 頂多是想讓大人對自己“咿呀”一會兒, 現在就不同了, 他的“想法”和“心事”多了, 不如意的時候又調節不好自己, 於是他就嘗試黏著大人, 如果大人不順從自己, 就使出各種“絕招”來控制家長。

從2歲開始, 寶寶進入第一反抗期:聽話的寶寶常常變得急躁、不聽話、調皮

Advertisiment

一般家長都知道, 寶寶第一反抗期的序幕從2歲開始, 可能將持續到5歲, 這一時期的孩子什麼事都要自己做, 兩年前溫順聽話的寶寶常常變得急躁、不聽話、調皮。 不讓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做, 家長神聖的教育權威他也要挑戰。 總之, 開始挑戰家長的權威是寶寶發現了“人各有志”的現實, 在自我與他們需要之間的矛盾中該怎麼辦呢?大自然沒有賦予寶寶這個本能, 主要看家長給他傳授什麼樣的自由與規則界限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