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2種寶寶飲食殺手 供年輕父母參考

第一, 問題食品層出不窮。

從摻入三氯氰胺的毒奶粉再到染色的“漂亮”饅頭, 似乎每一個餵食寶寶的食物都帶有問題。 有時讓我們防不勝防。 我們只能慎之又慎, 選擇有口碑的那些無農藥污染、無黴變、硝酸鹽含量低, 且新鮮乾淨的食物, 如米、面、豆類、芹菜、蔥、蒜、韭菜、土豆、蘿蔔、地瓜等。

第二, 不能亂用補品。

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了, 我們有足夠能力為寶寶購入各種有益身體的營養物品, 害怕他輸在起跑線上。 因此對於廣告中那種號稱能讓寶寶聰明的補品, 多多購入。 但5歲以下的寶寶不需要補充補品的。

Advertisiment
5歲以上寶寶若是真有需要, 可按照醫生建議服用。

第三, 琳琅滿目的洋速食不要多吃。

即便媒體常報導洋速食不易多食用, 易引發小兒肥胖。 但由於其良好的就餐環境、新穎的就餐方式以及誘人的風味, 很受兒童的青睞。 而一些家長為了迎合寶寶的口味, 也不惜慷慨解囊滿足寶寶的要求。 但是寶寶若因此產生肥胖問題, 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和智力發育的。

第四, 色彩繽紛的糖食不可過量餵食。

包裝精美、做工考究的糖類點心與零食比比皆是, 這便成為寶寶又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然而, 長時間嗜吃糖食卻可給寶寶帶來精神衛生方面的問題, 使寶寶情緒失常, 表現為激動好哭、撕書毀物、愛好脾氣、打架鬥毆等, 醫學上謂之“嗜糖性精神煩躁症”。

Advertisiment

第五, 謹慎選擇酸性食物。

這裡的酸性食物並非是食物味道酸而是指其性質而言, 諸如各種肉類、蛋和糖類。 。 這類食物正是被人們所看重的“高營養食品”, 往往被家長作為首選食品而列入寶寶的食譜中。 但是, 它容易消耗寶寶身體裡的鉀、鈣、鎂、鋅等元素, 引發孤獨症。

第六, 追求精緻的飲食不可取。

時下不少家庭追求“食不厭精”, 將進食精米白麵視為時尚。 醫學專家卻不這樣看, 他們認為長期吃過於精細的食物, 不僅減少了B族維生素的攝入而影響神經系統發育, 而且因損失過多的鉻元素還會影響到視力。 現已確認, 鉻元素的不足乃是近視眼的一大成因。

第七, 快捷的速食麵很不健康。

速食麵是時下流行的速食食品之一,

Advertisiment
其製作方法也是從國外引進的, 為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速食區別, 不妨稱之為“土速食”吧。 這種“土速食”是油炸麵條加上食鹽、味精組成的, 最大弊端在於缺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 而這些恰是寶寶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養分。

第八, 甜蜜的巧克力不安全。

巧克力雖然是一種歷史較為悠久的食品, 但由於其多種保健功能(如保護心臟、防癌、減肥、振奮情緒等)的相繼發現, 越來越受到保健專家的矚目與提倡, 因而逐漸“熱”起來成為一種時尚食品。 但要注意, 兒童應適當限制, 否則易與遺尿症結緣。 特別是在臨睡時, 不要給寶寶吃巧克力。

第九, 咖啡不適合作為寶寶的飲品。

咖啡含有較多的咖啡因,

Advertisiment
而咖啡因有阻礙嬰兒骨骼發育的不良作用, 故常飲咖啡、吃咖啡糖果或咖啡餅乾的孩子, 有成為“武大郎”的危險, 父母不可不當回事兒。 還是得提倡多喝白開水。

第十, 香口的魚幹片是定時炸彈。

魚片幹是由海魚加工製成,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等營養元素, 加上味道美, 故家長樂於買, 孩子也樂於吃。 但要警覺的是魚片幹有一種稱為氟的元素含量往往過多。 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 氟就會在體內積蓄起來, 時間一長, 便會引起慢性氟中毒, 使牙齒變得粗糙無光。

第十一, 豆奶飲用要謹慎。

豆奶作為嬰幼兒餵養的最佳替代品, 多年來一直無人質疑, 但近年來陸續有研究報告指出嬰兒喝豆奶的弊端。 有資料顯示, 喝豆奶長大的孩子日後罹乳腺癌的風險概率是常人的2-3倍。

Advertisiment
接著又有報告指出豆奶和大豆代乳品中的錳含量高於母乳50倍, 而吸收過量的錳元素, 將影響6個月以下嬰兒的腦發育, 從而增加了以後罹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和青春期暴力衝動的可能性。

第十二, 冷飲不是好東西。

寶寶各個器官發育還不是很完全, 他的腸管相對成人的長而薄, 腸系膜鬆弛而固定能力差, 一旦受到冷飲刺激, 可導致腸管平滑肌痙攣和蠕動增強, 進而誘發腸套疊, 造成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