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9個月寶寶的生活習慣培養

1-6個月嬰兒的生活習慣培養

根據1-6個月嬰兒的發育特點, 生活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和訓練。

PART Ⅰ 生活要有規律

·嬰兒經過了新生兒期對外界生活環境的適應, 根據他的生理活動規律, 形成了自身的饑、飽、醒、睡、活動、休息、哺喂、排泄的節律和秩序, 這時就要在他的生活內容和順序上給予科學的安排, 形成一種合理的生活制度, 培養嬰兒每日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保證嬰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嬰兒一晝夜睡眠時間:第1個月為20-22小時;第2-3個月為17-18小時(白天睡4次, 每次1.5-2小時);第4-6個月為16小時-17小時(白天睡3次,

Advertisiment
每次2-2.5小時)。

·根據嬰兒的消化規律安排哺乳時間:第1-2個月兩次哺乳之間隔3-3.5小時, 每晝夜6-7次;第4-6個月兩次哺喂之間相隔3.5-4小時, 每晝夜共5-6次。

·每次覺醒後應有進行活動的時間;睡醒後、餵奶前, 安排做體操及活動量大的活動;餵奶後安排活動量小的活動。 每次活動持續時間:2-3個月的孩子為1-1.5小時, 4-6個月的孩子為1.5-2小時。

·嬰兒生活順序可按照睡眠後哺喂, 喂哺完後活動(即睡--吃--玩)。

PART Ⅱ 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睡眠對嬰兒很重要, 因為半歲以內的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十分成熟, 興奮持續時間短, 容易疲勞, 過度疲勞後易轉入抑制狀態進入睡眠。 嬰兒體內的每個細胞的生長都需要能量, 而睡眠是一種“節能”的最好辦法。 睡眠時身體各部分的活動都減少了,

Advertisiment
肌肉鬆馳了, 呼吸心率減慢了, 腦組織消耗能量減少了, 這時大腦皮層處於彌漫性的抑制狀態, 對神經系統起保護作用, 能量重新積累, 以便彌補勞損而獲得新的體力和精力。 況且嬰兒長大是在睡眠中進行的。 因為人體內有一種內分泌腺體在兒童時期分泌生長激素, 常在睡眠時分泌量最多。 它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 加速全身各組織的生長, 特別是骨骼的生長。 嬰兒需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 所以要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培養環境要安靜, 減少外來的干擾, 以免影響嬰兒入睡。

·保持睡眠前嬰兒的穩定情緒, 以利入睡。 避免嬰兒過度興奮、哭鬧、發脾氣, 因為情緒不好難以入睡。 若遇到情緒不好時,

Advertisiment
父母可以低聲哼唱催眠曲或播放舒緩樂曲, 促使嬰兒情緒穩定, 獲得安慰, 以利入睡。

·培養嬰兒自己入睡, 不要以拍、搖、晃、抱著走等方式使他入睡, 一經養成習慣, 就難以改過來。

PART Ⅲ 飲食習慣要合理、有規律

這時期的嬰兒生長發育迅速, 新陳代謝旺盛, 必須供給充分的營養素。 但嬰兒消化薄弱, 胃容量小, 胃壁肌肉發育還不健全。 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使嬰兒進食有規律, 很好地消化食物, 吸收營養, 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 促進生長發育。

6個月以內的嬰兒主要是哺乳, 要吃好、吃飽, 還要消化好。 讓嬰兒適應添加輔助食品, 願意接受, 喜歡吃, 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喂哺要根據嬰兒的月齡增長和時間, 要逐步實現定時定量。

Advertisiment
當母乳充足的時候, 嬰兒的胃腸能夠形成每隔3-4小時分泌消化液的規律, 因此應隔3-4小時喂一次奶。 若不注意培養時間, 總是嬰兒一哭就餵奶, 會因進食奶量過多而造成消化不良, 不僅這種習慣不好, 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養成專心吃奶的好習慣。 母親應讓嬰兒安靜地吃奶, 不受外界干擾, 不要逗孩子, 也不要讓嬰兒邊吃邊玩, 以免延長餵奶時間。 偶爾遇到嬰兒在吃奶中途停頓一會兒, 那是因為吮奶很費力, 需要休息片刻後再繼續吃奶。

·讓嬰兒學會用奶瓶吮吸, 用小匙吃食。 滿月後即可訓練嬰兒用奶瓶吮吸溫開水、菜水、果汁等。 5-6個月的嬰兒已經能用手抓握, 可以幫助他用雙手捧扶奶瓶吮水, 自我服務培養從此開始。 3個月時可以訓練嬰兒習慣用小茶匙進食,

Advertisiment
先學吃水或奶, 到4-6個月就可以逐步學吃蛋黃、蒸蛋羹、菜泥、果泥、魚泥、肝泥、奶糕及粥等。

·讓嬰兒適應吃各種輔助食品。 添加食品應從少量開始逐步增多, 此外還要由稀到稠, 由淡到濃, 由細到粗, 由一種到多種。 迴圈漸進, 使嬰兒樂於接受, 逐步適應各種輔助食品。 嬰兒不樂意進食時, 可以在每次餵奶前, 趁嬰兒饑不擇食之際, 先喂少量輔食, 然後再餵奶, 待嬰兒適應後仍先餵奶, 再補以輔食。

PART Ⅳ 排便習慣要培養

培養排便習慣和培養飲食習慣同等重要。 飲食是供給身全所需要的營養, 促進嬰兒生長發育;排便是將體內不需要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排出。 若是嬰兒僅吃奶不排便, 就會感到不舒暢, 精神不振,身體健康就要受到影響。

嬰兒出生第一個月,大小便次數多,無需培養排便習慣。2-6個月時就可以逐步進行培養。2-3個月時,母親可觀察嬰兒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以便掌握排尿和排便的規律,及時更換尿布,清潔臀部。當母親掌握了嬰兒的排尿和排便的規律,記錄下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從4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用固定的“噓噓”聲刺激排尿,用“嗯嗯”聲刺激排便,並以抱他排尿或排便的固定姿勢,建立條件反射,逐步養成聽音排尿或排便的好習慣,進一步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PART Ⅴ 清潔習慣也要培養

嬰兒對疾病的抵抗力很弱,易感染各種疾病。從小培養嬰兒愛清潔的好習慣,可以使嬰兒少生病,保持身體健康。

·勤換尿布:嬰兒愛清潔的習慣始於要求換尿布。讓嬰兒養成尿濕後感到不舒適,便以哭聲來提醒成人及時為他換尿布的習慣。

·勤洗澡:嬰兒皮膚嬌嫩,身體分泌物多,長時間的睡眠使嬰兒躺臥在床上,再加上排尿、排便後常常不能及時清理,因此需要每天洗澡,以使嬰兒感到乾淨、舒適。

·勤洗手臉,排便後洗臀部:由於嬰兒每日哺乳次數多,常將奶液或輔食殘留在臉頰、嘴、下巴等處,應及時清潔。嬰兒的手常抓握,手掌內易分泌汗液,因此要經常洗手,洗臉。排便易污染臀部,也應及時洗淨。使嬰兒感到清潔舒適。

·勤換衣服:由於嬰兒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分泌物多,因此要勤換衣服。經常保持衣服的清潔,也要從嬰兒時期培養。

7-9個月嬰兒的生活習慣培養

PART Ⅰ 飲食——吃喝

喝水:學飲杯,手的抓拿

拿勺:手眼協調支配動作的協作。

吃餅乾:學會咀嚼吞咽動作,利於唾液腺分泌促進消化

PART Ⅱ 兩便

· 固定地點兩便——讓大便形在條件反射腸蠕動刺激排便。其實20天始就可以“把尿”、“把屎”現在“好奇尿布”養成小兒沒有強烈的刺激及神經反射,久而久之,形成隨時拉大小便以防遺尿、脫肛;

·兩便最好定點,在廁所或痰盂,不要隨地大小便;

·兩便的時候不要玩或餵食;

PART Ⅲ 遊戲玩耍

大人陪著指導小兒怎樣玩,千萬不要放任獨自玩。

·讓嬰兒的手腳解放,自己去觸摸東西,感知各種物體的性狀(軟、硬、冷、熱、圓、方、粗、細等,各種感知資訊。腳打赤腳,可以感受不同的刺激,泡沫墊、大理石、木地板、竹席、草席、皮沙發等等。給大腦建立資訊庫。

PART Ⅳ 語言理解訓練

語言發育的第二階段,理解及資訊存儲階段,此段嬰兒能逐步理解簡單的詞意,如“燈亮”“燈關了”,配合動作給予語言指導——情景教育。

·小兒身邊的人和物進行啟發引導,注意語言規範,最好講普通話,不要講兒語或“土”話。語言吐字清晰、簡潔。

·開始只給小兒1種或1-2種語言刺激教育,不要多種以免影響嬰兒的聽覺,混淆不清,影響語言發育遲緩!

·身邊的人:爺爺、奶奶、阿姨、姑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物:桌、椅、電話、電燈、電視、電風扇,轉轉,身上五官,要反復複習,鞏固,以強化其記憶。

·此段是引導階段,10個月可進一步鞏固,故不要太勉強。

·“小娃娃,甜嘴巴,喊媽媽,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押韻詞易發音)

PART Ⅴ 拓展社交範圍

·與小夥伴(生人)多接觸。從接觸媽、爸、阿姨(保姆)、爺、奶,身邊的姨、姑、叔叔,鄰居或公園的小朋友。

·教小寶寶怎麼互相握手問好,再見,拉把手一起玩玩球等交往能力。

·不要老抱在手上或怕小朋友之間爭吵。

·去公園只呆一會兒,一吵就往家抱。這樣小兒就缺少交往機會。

·父母有空多陪陪寶寶玩耍,不要只顧自己看電視,而讓寶寶自己玩。多交談,念兒歌“短小”。

精神不振,身體健康就要受到影響。

嬰兒出生第一個月,大小便次數多,無需培養排便習慣。2-6個月時就可以逐步進行培養。2-3個月時,母親可觀察嬰兒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以便掌握排尿和排便的規律,及時更換尿布,清潔臀部。當母親掌握了嬰兒的排尿和排便的規律,記錄下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從4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用固定的“噓噓”聲刺激排尿,用“嗯嗯”聲刺激排便,並以抱他排尿或排便的固定姿勢,建立條件反射,逐步養成聽音排尿或排便的好習慣,進一步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PART Ⅴ 清潔習慣也要培養

嬰兒對疾病的抵抗力很弱,易感染各種疾病。從小培養嬰兒愛清潔的好習慣,可以使嬰兒少生病,保持身體健康。

·勤換尿布:嬰兒愛清潔的習慣始於要求換尿布。讓嬰兒養成尿濕後感到不舒適,便以哭聲來提醒成人及時為他換尿布的習慣。

·勤洗澡:嬰兒皮膚嬌嫩,身體分泌物多,長時間的睡眠使嬰兒躺臥在床上,再加上排尿、排便後常常不能及時清理,因此需要每天洗澡,以使嬰兒感到乾淨、舒適。

·勤洗手臉,排便後洗臀部:由於嬰兒每日哺乳次數多,常將奶液或輔食殘留在臉頰、嘴、下巴等處,應及時清潔。嬰兒的手常抓握,手掌內易分泌汗液,因此要經常洗手,洗臉。排便易污染臀部,也應及時洗淨。使嬰兒感到清潔舒適。

·勤換衣服:由於嬰兒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分泌物多,因此要勤換衣服。經常保持衣服的清潔,也要從嬰兒時期培養。

7-9個月嬰兒的生活習慣培養

PART Ⅰ 飲食——吃喝

喝水:學飲杯,手的抓拿

拿勺:手眼協調支配動作的協作。

吃餅乾:學會咀嚼吞咽動作,利於唾液腺分泌促進消化

PART Ⅱ 兩便

· 固定地點兩便——讓大便形在條件反射腸蠕動刺激排便。其實20天始就可以“把尿”、“把屎”現在“好奇尿布”養成小兒沒有強烈的刺激及神經反射,久而久之,形成隨時拉大小便以防遺尿、脫肛;

·兩便最好定點,在廁所或痰盂,不要隨地大小便;

·兩便的時候不要玩或餵食;

PART Ⅲ 遊戲玩耍

大人陪著指導小兒怎樣玩,千萬不要放任獨自玩。

·讓嬰兒的手腳解放,自己去觸摸東西,感知各種物體的性狀(軟、硬、冷、熱、圓、方、粗、細等,各種感知資訊。腳打赤腳,可以感受不同的刺激,泡沫墊、大理石、木地板、竹席、草席、皮沙發等等。給大腦建立資訊庫。

PART Ⅳ 語言理解訓練

語言發育的第二階段,理解及資訊存儲階段,此段嬰兒能逐步理解簡單的詞意,如“燈亮”“燈關了”,配合動作給予語言指導——情景教育。

·小兒身邊的人和物進行啟發引導,注意語言規範,最好講普通話,不要講兒語或“土”話。語言吐字清晰、簡潔。

·開始只給小兒1種或1-2種語言刺激教育,不要多種以免影響嬰兒的聽覺,混淆不清,影響語言發育遲緩!

·身邊的人:爺爺、奶奶、阿姨、姑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物:桌、椅、電話、電燈、電視、電風扇,轉轉,身上五官,要反復複習,鞏固,以強化其記憶。

·此段是引導階段,10個月可進一步鞏固,故不要太勉強。

·“小娃娃,甜嘴巴,喊媽媽,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押韻詞易發音)

PART Ⅴ 拓展社交範圍

·與小夥伴(生人)多接觸。從接觸媽、爸、阿姨(保姆)、爺、奶,身邊的姨、姑、叔叔,鄰居或公園的小朋友。

·教小寶寶怎麼互相握手問好,再見,拉把手一起玩玩球等交往能力。

·不要老抱在手上或怕小朋友之間爭吵。

·去公園只呆一會兒,一吵就往家抱。這樣小兒就缺少交往機會。

·父母有空多陪陪寶寶玩耍,不要只顧自己看電視,而讓寶寶自己玩。多交談,念兒歌“短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