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3歲語言發展黃金期!按階段引導說話,你做對了嗎?

語言是一種工具, 通過它, 我們的意願和思想能得到交流, 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

坦白說:做家長以後, 總是有意無意存在一種焦慮:

“別人家的孩子會叫‘媽媽’了, 我家寶寶怎麼還一點動靜沒有?”

“都說‘貴人語遲’, 可是這也太遲了吧!都兩歲了, 只會說幾個詞, 正常嗎?”

“寶寶是性格內向還是自閉症啊?總是不肯開口, 愁死我了!”

“孩子下半年上幼稚園, 可是她還不會學話, 吐字也不清晰, 被欺負了不會告狀怎麼辦?”

0~3歲, 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

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 是孩子語言的開始;大約兩三歲, 絕大多數孩子都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入園前,

Advertisiment
他們往往已經熟練掌握母語。

孩子學說話, 固然可以持“水到渠成”的態度, 不過, 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對孩子掌握更豐富的詞彙、更流暢的表達, 甚至樹立自信心, 都是非常必要的。

0~1歲 語言的準備期

0~3個月:

新生兒用哭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們開始對聲音敏感, 最喜歡媽媽的聲音;

經常發出“ku”和“gu”的音節……

3~6個月:

會確定聲源, 還會向有聲音的方向轉頭;

會嘗試發出“ba”“ma”“ga”之類的簡單音節;

有人跟寶寶說話時, 他們會努力發出聲音回應……

6~9個月:

問寶寶“媽媽呢?”, 寶寶會看向媽媽;

寶寶會模仿外界的聲音;

能聽懂或知道一些東西的名稱……

9~12個月:

會通過語調、語氣感知父母的意思;

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

Advertisiment
比如“過來”, “給媽媽”;

開心時, 會嘟嘟囔囔, 用有限的語言能力表達自己……

多和寶寶說話, 儘管看起來很傻

新生兒對媽媽的聲音很著迷, 因此, 媽媽每天都需要抽出時間和寶寶對話, 充滿感情地看著寶寶, 用輕鬆愉快的語調, 配合生動的表情和寶寶聊天。

餵奶、洗澡、散步, 都是和寶寶說話的好時機。

比如, “媽媽要給寶寶洗澡啦”, “我們先脫掉衣服”, “要抹肥皂咯”, “再拿水沖一沖, 寶寶不要緊張哦!”

也許一開始, 寶寶對媽媽的話並沒有太明顯的反應, 不要灰心, 堅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寶寶非常喜歡看家長說話時的嘴型!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便於寶寶模仿。 因此, 家長在和寶寶說話時, 儘量要讓寶寶既可以聽見你的聲音, 也能觀察到你發音時,

Advertisiment
唇舌的動作。

積極回應寶寶的“咿咿呀呀”

家長可以做一名熱心的聽眾, 用模仿寶寶的聲音和語調來回應寶寶。 比如, 用“咿咿呀呀”來回應寶寶的“咿咿呀呀”, 寶寶會對這種互動非常興奮的!

當寶寶開始說出“mama”這樣的音節時, 媽媽可以積極回應, 並擴充對話, “媽媽在這裡, 寶寶, 你是在叫媽媽嗎?”

1~2歲 語言的豐富期

12~18個月:

能開口叫“爸爸”、“媽媽”, 還能說出更多熟悉的人或事物名稱;

能理解的詞彙越來越多, 遠超他們能說出的詞彙量……

18~24個月:

寶寶會癡迷于各種聲音, 這是寶寶語言發展的基礎;

詞彙量激增, 開始掌握組詞的能力, 如“不喝水”, “要neinei”;

能夠和別人進行簡單的對話……

積極開展各種“詞彙輸入”

對寶寶來說, 豐富的詞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Advertisiment

這些“詞彙輸入”可以來自日常對話, 也可以通過閱讀繪本、指認事物積累:

為寶寶準備一些適齡的繪本, 並嘗試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和他共同閱讀。

日常生活中, 也可以讓寶寶意識到, 每個物體都有名字, “這是冰箱”, “那是電視”, 也可以為寶寶介紹這些物體都有什麼屬性。

總之, 多向寶寶描述這個世界吧!

不要急於糾錯

發音不準確, 把“是”說成“系”, “奶奶”說成“來來”, 這都是正常的!

寶寶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 必然會出現很多發音或詞語使用錯誤, 不要急於糾正寶寶, 更不能嘲笑寶寶的發音, 這可能會打擊寶寶的積極性, 讓寶寶感覺受挫, 導致“不願開口”!

家長可以回避糾錯, 通過重複正確發音和用法來引導寶寶。

家長不要太“善解人意”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出生後, 經過數月磨合, 絕大多數媽媽, 都能很快瞭解寶寶各種哭聲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

隨著寶寶長大, 養育者(媽媽、爸爸或奶奶), 也能明白寶寶小手朝門口一指, 就是想出去玩了;寶寶哼哼唧唧, 就是想喝奶了。

家長這麼“善解人意”, 寶寶自然不會認為說話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因此, 家長有時不妨延遲響應, 或故意曲解, 比如寶寶哼哼唧唧想喝奶, 家長可以故意問, “你是想看書嗎?”觀察寶寶會想出什麼辦法向你表示他的需求, 隨後, 再假裝恍然大悟的樣子, 給寶寶餵奶。

當然, 並不是必須要等寶寶說對了才能餵奶, 這樣太強人所難了!

餵奶的同時, 可以認真對寶寶說, “喝奶”, 通過反復強化, 增強寶寶對“喝奶”這個表達的印象, 讓寶寶明白,“說話”是最能讓家長理解自己需求的方式!

2~3歲 語言的爆發期

2歲:

掌握和使用的詞超過100個,開始能說出有2~5個詞語組成的句子;

能根據指令指出相應的圖片或東西;

能重複家長說的詞語或短句……

3歲:

開始掌握大小、數量、顏色、形狀等各種概念;

能基本理解成人的對話,能和成人進行對話;

詞彙量積累得越來越多,開始愛提問、能回答、懂問候、會告狀……

引導孩子講述或描述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多說”!

家長可以經常陪孩子聊天,給孩子唱歌、讀書,甚至引入故事機、動畫片等,有益於提高孩子對交流的興趣、詞彙量的積累、語言表達的規範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在陪伴孩子閱讀繪本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複述聽過的故事或情節,在講完故事後,還可以和孩子開展討論!

ps: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儘量使用便於理解的短句。

比如,在閱讀完《肚子裡有個火車站》後,可以和孩子聊聊:

“你來聽一聽:媽媽肚子裡,有沒有小精靈打呼嚕的聲音?”

“小精靈在幹什麼呢?”

“小精靈最愛吃什麼呀?”

鼓勵孩子和別人交流

語言是通過反復溝通、交流習得的。

除了家庭環境,家長還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動機會,讓孩子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學習運用語言:

鼓勵孩子向他人問好,學會簡單的寒暄“套路”;

讓孩子幫你傳達一些簡單的資訊,比如“點菜”、“買單”、“打包”;

帶孩子參加朋友之間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有機會學習你與他人的交往方式……

這些煩惱,你有嗎?

孩子分不清“你”、“我”、“他”怎麼辦?

一般來說,孩子要到36月齡左右,才能較為準確地用“你”、“我”、“他”來指代周圍的人,特別是能正確使用第三人稱“他”。

幼兒能夠正確使用“你”、“我”、“他”,是以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為前提的。因此,孩子一般在2歲左右,能夠最先分清“我”。

在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刻意通過一些情景對話,讓孩子明白“你”、“我”、“他”之間的區別。比如,媽媽問爸爸,“你吃蘋果嗎?”爸爸可以回答,“我不吃,你吃吧!”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了範本,孩子自然就能模仿起來,並熟練運用。

如何判斷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一般來說,孩子會在1歲左右開始說話,稍遲一點也屬於正常現象。

2歲左右的孩子說話口齒不清、錯誤使用字詞或句式是很正常的現象。

至少3歲前,家長都要連蒙帶猜才能弄明白孩子究竟說的是什麼,而有些發音錯誤甚至在其學齡前期都是一直存在的。

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存在語言發育遲緩的情況:

隨月齡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進步不大或不明顯,長期只會說簡單的字詞而不會說句子;

用一個聲音或一個名稱指認所有東西,這種狀況並未隨月齡增加有明顯好轉;

無法指認常見物體,即便在家長的引導下也無法很好地完成要求;

對大人的問題無法正確地做出反應,而只是模仿問題的一部分字詞或句式結構,比如當被問到是否吃飯時,不會回答“吃飯”,而是重複“飯”這個詞……

總的來說,如果孩子的問題不在發音,而是表現在說話積極性不高或對聲音的反應異常,則需要家長謹慎對待、持續觀察,必要時帶寶寶就醫篩查。

小編說

孩子學說話,當然可以秉持“水到渠成”的態度。

不過,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能夠讓孩子掌握更豐富的詞彙、更流暢的表達,甚至樹立自信心!

讓寶寶明白,“說話”是最能讓家長理解自己需求的方式!

2~3歲 語言的爆發期

2歲:

掌握和使用的詞超過100個,開始能說出有2~5個詞語組成的句子;

能根據指令指出相應的圖片或東西;

能重複家長說的詞語或短句……

3歲:

開始掌握大小、數量、顏色、形狀等各種概念;

能基本理解成人的對話,能和成人進行對話;

詞彙量積累得越來越多,開始愛提問、能回答、懂問候、會告狀……

引導孩子講述或描述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多說”!

家長可以經常陪孩子聊天,給孩子唱歌、讀書,甚至引入故事機、動畫片等,有益於提高孩子對交流的興趣、詞彙量的積累、語言表達的規範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在陪伴孩子閱讀繪本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複述聽過的故事或情節,在講完故事後,還可以和孩子開展討論!

ps: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儘量使用便於理解的短句。

比如,在閱讀完《肚子裡有個火車站》後,可以和孩子聊聊:

“你來聽一聽:媽媽肚子裡,有沒有小精靈打呼嚕的聲音?”

“小精靈在幹什麼呢?”

“小精靈最愛吃什麼呀?”

鼓勵孩子和別人交流

語言是通過反復溝通、交流習得的。

除了家庭環境,家長還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動機會,讓孩子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學習運用語言:

鼓勵孩子向他人問好,學會簡單的寒暄“套路”;

讓孩子幫你傳達一些簡單的資訊,比如“點菜”、“買單”、“打包”;

帶孩子參加朋友之間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有機會學習你與他人的交往方式……

這些煩惱,你有嗎?

孩子分不清“你”、“我”、“他”怎麼辦?

一般來說,孩子要到36月齡左右,才能較為準確地用“你”、“我”、“他”來指代周圍的人,特別是能正確使用第三人稱“他”。

幼兒能夠正確使用“你”、“我”、“他”,是以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為前提的。因此,孩子一般在2歲左右,能夠最先分清“我”。

在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刻意通過一些情景對話,讓孩子明白“你”、“我”、“他”之間的區別。比如,媽媽問爸爸,“你吃蘋果嗎?”爸爸可以回答,“我不吃,你吃吧!”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了範本,孩子自然就能模仿起來,並熟練運用。

如何判斷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一般來說,孩子會在1歲左右開始說話,稍遲一點也屬於正常現象。

2歲左右的孩子說話口齒不清、錯誤使用字詞或句式是很正常的現象。

至少3歲前,家長都要連蒙帶猜才能弄明白孩子究竟說的是什麼,而有些發音錯誤甚至在其學齡前期都是一直存在的。

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存在語言發育遲緩的情況:

隨月齡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進步不大或不明顯,長期只會說簡單的字詞而不會說句子;

用一個聲音或一個名稱指認所有東西,這種狀況並未隨月齡增加有明顯好轉;

無法指認常見物體,即便在家長的引導下也無法很好地完成要求;

對大人的問題無法正確地做出反應,而只是模仿問題的一部分字詞或句式結構,比如當被問到是否吃飯時,不會回答“吃飯”,而是重複“飯”這個詞……

總的來說,如果孩子的問題不在發音,而是表現在說話積極性不高或對聲音的反應異常,則需要家長謹慎對待、持續觀察,必要時帶寶寶就醫篩查。

小編說

孩子學說話,當然可以秉持“水到渠成”的態度。

不過,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能夠讓孩子掌握更豐富的詞彙、更流暢的表達,甚至樹立自信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