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6歲孩子 正確建立規則秘笈大法

0~1歲, 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

很多人都說, 孩子1歲之前不需要講規則。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又不全對。 所謂“不講規則”, 說的是不要硬生生地講規則的條例。 這樣做, 孩子不僅聽不懂, 而且還會傷害他的安全感。 但是, 立規則的預熱是需要做的。

第一個要做的是, 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 好習慣其實就是守規矩。 所以, 從孩子出生起, 到1歲, 父母該做好的一件要緊事, 就是給孩子一個安穩、規律的作息時間, 以及一個固定的撫養人。

頭一個月開始, 就需要逐漸地幫孩子區分白天、黑夜,

Advertisiment
白天就多陪孩子玩兒, 到了晚上, 就儘量保持平和、舒緩的節奏。

日常生活中, 要為孩子安排好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為孩子提供安穩的生活節奏, 比如到點睡覺、飯後就散步、定期帶孩子出門HAPPY, 睡前放音樂等等。

其次, 就是要跟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最好自己帶, 不要撒手不管, 完全交給老人。 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 後面往往會花更多力氣去進行彌補。

第三, 這個時候的孩子, 大人做好安全防護, 多用誇張的表情和言語去跟孩子互動。 6個月以後, 孩子開始坐起來, 慢慢會爬, 會走, 隨著活動能力的發展, 探索能力也進一步增強。 這個時期, 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觀色, 他們會根據大人的表情來判斷探索動作是否安全——他們知道微笑表示贊許,

Advertisiment
而驚恐或者生氣的表情, 會讓他們撤退或者猶豫不決, 這個時候, 可以用表情來讓孩子感受規則。

同樣需要提醒的是,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理解“不”的含義, 所以, 避免讓孩子陷入危險之中, 不需要大聲說“不”, 把他抱起來並帶他離開危險的地方就好了。

TIPS:

為滿足孩子自由探索的需求, 父母需要消除家裡的安全隱患, 比如電插頭、尖銳的桌角等, 都要有充分的安全措施。 危險物品和貴重物品, 也要遠離孩子的視線。

1~2歲, 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

通過前期有規律的養育, 孩子一般1歲以後, 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 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

Advertisiment
出現近乎執拗的堅持。 比如, 進門時拖鞋必須放在某個位置, 誰的手機響了必須由誰來接電話, 吃飯時全家人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 一旦出現變動, 就會特別敏感, 甚至大哭起來。

可以說, 秩序感是規則意識的初步形態, 並由此逐步上升為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麼地方, 我遵守規則, 你也必須遵守規則。

這個階段, 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 並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 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 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 並儘量滿足他對秩序的要求, 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 對於原則性的需求, 如果不能夠滿足寶寶, 就需要靈活變通, 通過擁抱共情、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這個階段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 因此, 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隨意更改它們的位置。 同時, 可以引導寶寶自己收納整理玩具, 建立用完東西歸還原位的規則, 讓寶寶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2~3歲, 別和獨立期孩子硬碰硬

2歲以後, 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 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 不過, 孩子同時也進入到第一個獨立期, 或者稱為叛逆期。 他們不喜歡被安排, 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 即使做不好, 也不要父母幫忙。 父母越阻止的事情, 他會做得越得勁兒。 所以, 在規則的執行中, 別跟孩子硬碰硬, 換個思路更能説明孩子建立規則。

比如, 孩子玩垃圾桶,

Advertisiment
父母看見後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做, 髒!這一反應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下次孩子想起來的時候, 還會去玩垃圾桶, 因為玩垃圾桶的樂趣又增加了一個:可以刺激爸媽。 其實, 當孩子在幹什麼“壞事”的時候, 父母只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 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鑽研”的東西, 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 這個階段, 孩子的語言能力很快, 他完全能夠理解說“不”的含義, 對於不願意做的事情, 他也會果斷地說“不”。 這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 所以, 如果要和孩子說“不”, 首先要允許孩子說“不”。 這樣, 孩子才有說“不”的安全感。 同時, 爸媽還應幫助他將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分開, 給他選擇的權利和能力。 當孩子的界限得到尊重,他才會尊重並能接受別人向他們說“不”。

這個時期,不建議過多地設立違反規則的懲罰,因為這樣的負強化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讓他承擔自然的行為結果就好。

TIPS: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寶寶容易理解,讓他知道可以做什麼,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麼。比如,“你生氣了,可以打毛絨玩具或枕頭,不可以摔媽媽的手機”,而不是“不要亂扔東西”。

2.多建立正面的規則,避免使用消極地責備、威脅和抱怨,如,“為什麼你總是在床上吃東西?”“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你不要總是……”

3.立規則的過程中,爸爸捲入,孩子的規則會建立得更好。

4.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規則,在他哭鬧的時候,聽不進任何話。這時候,先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再立規矩。

5.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家長講話算話,慢慢地,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6.有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建立規則更重要。

3~6歲溫柔而堅定的制定規則的界限

3歲以後,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稚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同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基本上已經建立好,並慢慢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不良行為。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接觸到陌生的人或者環境的時候,他們會觀察和嘗試各種行為,並通過瞭解行為的後果,來判定規則的邊界。

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淘氣了,總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壞事。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看看規則的邊界在哪裡。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對同一種行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這樣才有助於強化適宜的行為,抑制不適宜的行為,孩子才能逐漸將規則內化,形成自覺的、良好的社會性行為。

有些爸媽,經常一時心急,就劈裡啪啦給寶寶一頓訓。訓過之後又覺得愧疚,再加倍補償寶寶,這樣的教養方法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會變得情緒反復起來。還有些隔代教養的家庭,爸媽和爺爺奶奶的規則執行標準往往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規則的真正邊界,而成為“兩面派”。

在堅持規則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大,甚至是採取體罰等方式。這都屬於負強化,最後只會讓孩子發現,扔東西是可以引起媽媽的一系列反應。別忘了,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父母也會是探索物件。

所以,制定規則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溫柔又堅定。

TIPS:

這個階段,孩子仍然處於自我意識的建構過程中。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和同伴發生衝突的幾率會比較大。父母需要幫助寶寶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為。

2.別人的東西不要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最後,再提醒一下親愛的父母們: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規則不要太多,建立原則性的規則就好,規則太多,往往會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祝大家的孩子都能夠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小淑女和小紳士噢~

當孩子的界限得到尊重,他才會尊重並能接受別人向他們說“不”。

這個時期,不建議過多地設立違反規則的懲罰,因為這樣的負強化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讓他承擔自然的行為結果就好。

TIPS: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寶寶容易理解,讓他知道可以做什麼,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麼。比如,“你生氣了,可以打毛絨玩具或枕頭,不可以摔媽媽的手機”,而不是“不要亂扔東西”。

2.多建立正面的規則,避免使用消極地責備、威脅和抱怨,如,“為什麼你總是在床上吃東西?”“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你不要總是……”

3.立規則的過程中,爸爸捲入,孩子的規則會建立得更好。

4.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規則,在他哭鬧的時候,聽不進任何話。這時候,先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再立規矩。

5.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家長講話算話,慢慢地,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6.有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建立規則更重要。

3~6歲溫柔而堅定的制定規則的界限

3歲以後,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稚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同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基本上已經建立好,並慢慢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不良行為。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接觸到陌生的人或者環境的時候,他們會觀察和嘗試各種行為,並通過瞭解行為的後果,來判定規則的邊界。

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淘氣了,總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壞事。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看看規則的邊界在哪裡。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對同一種行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這樣才有助於強化適宜的行為,抑制不適宜的行為,孩子才能逐漸將規則內化,形成自覺的、良好的社會性行為。

有些爸媽,經常一時心急,就劈裡啪啦給寶寶一頓訓。訓過之後又覺得愧疚,再加倍補償寶寶,這樣的教養方法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會變得情緒反復起來。還有些隔代教養的家庭,爸媽和爺爺奶奶的規則執行標準往往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規則的真正邊界,而成為“兩面派”。

在堅持規則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大,甚至是採取體罰等方式。這都屬於負強化,最後只會讓孩子發現,扔東西是可以引起媽媽的一系列反應。別忘了,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父母也會是探索物件。

所以,制定規則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溫柔又堅定。

TIPS:

這個階段,孩子仍然處於自我意識的建構過程中。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和同伴發生衝突的幾率會比較大。父母需要幫助寶寶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為。

2.別人的東西不要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最後,再提醒一下親愛的父母們: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規則不要太多,建立原則性的規則就好,規則太多,往往會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祝大家的孩子都能夠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小淑女和小紳士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