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許多祖輩家長在自己兒女工作日益緊張的情況下,
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照看孫輩的責任。
出於“隔輩疼”的原因,
他們將對兒女的愛轉移到幼小的孫輩身上,
給孩子以加倍的愛。
但祖輩的愛一定要有分寸,
要有理智地調節,
否則就會淪為溺愛,
給孩子的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
那麼,
怎樣愛孩子才是恰當的呢?
首先,
要合理對待孩子的需要。
人人都有不同的需要,
孩子也不例外,
他們同樣有著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
現在經常有小商販在幼稚園的大門口兜售一些孩子喜歡的粘貼畫或卡通玩具,
常常會看到許多孩子到小攤前就駐足難行,
Advertisiment
有的甚至不肯回家,
除非家長買了。
一張粘貼畫確實值不了多少錢,
許多家長也正因為東西便宜,
所以很容易滿足孩子的要求。
長此以往,
當孩子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滿足時,
便會以哭鬧或拒絕吃飯、不上幼稚園作為威脅。
遇到這類情況的祖輩家長一方面想管教孩子,
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父母誤會自己,
產生家庭矛盾,
無奈之中只好不斷滿足孩子的需要。
殊不知,
這不僅不會滿足孩子的需要,
反且會激起孩子更大的欲望,
提出更多的要求。
筆者認為,
遇到這種情況,
祖輩家長完全不必有什麼顧慮,
對孩子不合理的需要就要堅決給予制止,
相信孩子父母會理解老人一片苦心的,
Advertisiment
關鍵要擺正位置,
認識到“為國教子”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
其次,
要引導孩子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
有的祖輩家長愛孫心切,
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照料:吃飯怕孩子燙著、穿衣怕孩子涼著,
走路怕孩子摔著,
上幼稚園怕孩子受氣,
勞動怕孩子累著……總之,
怕這怕那,
唯恐孩子受半點委屈,
恨不能將孩子放進“保險櫃”鎖起來。
這實際是在“軟化”孩子的心靈,
暗示孩子無能,
剝奪孩子活動的權利。
大量事實證明,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懦弱無能,
思想幼稚,
難以適應社會生活。
做家長的應該明白,
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成大,
進入社會獨立生活,
能包辦孩子一時,
但不能包辦孩子的一生。
為了孩子將來能經受生活磨難和社會風浪,
Advertisiment
必須讓孩子從小就對困難和挫折有所嘗試和體驗,
學會以平靜的心情和合理的方式對待困難和挫折。
家長對孩子的愛,
是一種情感,
一種需要,
更是一種教育,
但一定要理智施愛,
愛得有節,
愛得有利,
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